没有冰箱的古代,为什么冰还能保存半年到夏天,不会融化?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12-01 12:49:09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炎炎夏日,一杯冰凉可口的冷饮无疑是消暑解热的最佳选择,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拥有一台冰箱,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冰品。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并享受美味的冰饮的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古代冰饮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夏日里的冰与火之歌:中国古代的冰品文化

自古以来,炎炎夏日总是让人们热得难以忍受,于是,如何消暑成为了古人生活中的一大课题。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智慧的中国人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冰品,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一下中国古代的冰品文化。

最早的冰品,莫过于冰雪,在远古时代,人们会在冬季采集冰块,然后将它们储存在地窖或冰窖中,以便在炎炎夏日中使用。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硝石来制作冰块,这使得冰品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唐朝时期,人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从而使得水结冰,这一发现被应用到了夏季制冰上,使得人工造冰成为了现实。

到了宋朝,冰品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有砂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等等。

元朝时期,冰品又迎来了一次大发展,蒙古人喜欢在牛奶中加入冰块,意外的发现这种牛奶的味道更加美妙。

随后,他们将这种制作方法加以改进,加入了蜜糖、果酱等,制成了看起来像冰雪状的奶制品,这种美味的冰品在当时被称为“奶冰”,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时期,冰品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冰镇酸梅汤、冰镇西瓜汁等饮料,到了清朝,冰品已经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消费品,冰棍等冰品也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冰品不仅仅是一种消暑解渴的饮品,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冰品的品种和制作工艺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我们品尝着这些美味的冰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智慧。

古代藏冰和制冰的智慧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冰,它的存在,让炎炎夏日变得凉爽宜人,也让无数古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耐的高温日子。

那么,在没有冰箱等现代制冷设备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获取并保存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冰,即“凌人”,他们在冬天凿取冰,然后储存在冰窖中,等待夏季来临时使用。

冰窖一般建在地下,采用砖石等材料建造,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使得冰能够在长达半年的储藏过程中不至于完全融化。

到了唐朝,冰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京城长安,冰价曾一度被炒得很高。

为了满足夏季对冰的大量需求,朝廷在皇宫内外修建了许多冰窖,用于储藏冬天的冰块,这些冰窖的设计和建造都非常讲究,以确保冰块的保存效果。

然而,仅仅依靠储藏冬季的冰块,并不能满足人们在夏天的所有需求,于是,古人便开始探索制冰的方法。

虽然在一些古籍中提到了“夏造冰”的方法,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且年代久远,已经无法考证具体的做法。

直到17世纪,荷兰工程师雷德尔发现了硝酸钾(即硝石)能使水降温的特性,人们才开始尝试用硝石来制作冰块。

硝石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它在溶解过程中会大量吸收热量,从而使水温降低,然而,这种制冰方法的降温效果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制冰的需求,直到1775年,库伦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人们才真正掌握了制冰的技术。

在古代,冰不仅仅是一种消暑解渴的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它不仅让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季,还催生了一系列与冰相关的美食和文化,例如,古代的冰糕、冰果、冰镇酒水等,都是人们在炎炎夏日里的一种美好享受。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藏冰还是制冰方面,古代的人们都展现出了卓越的生活智慧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正是这些智慧和创新,让我们的祖先能够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度过一个又一个炎炎夏日。

古代“冰箱”

其实,古人还曾发明了一种名为“冰鉴”的原始冰箱,它能在夏天为人们提供冰镇饮料,也能发散冷气降温,《周礼》中就有祭祀时使用冰鉴的记载,可见它起源很早。

冰鉴的外形是方形的,有提环便于搬运,盖子上有小孔,可以透气、漏水,里面铺有锡层保护木质内壁。

夏天时,可以拿开一个活动的盖板,在里面放上冰块,还可以放入果汁或酒等饮料,锡层防止冰水渗出腐蚀木材,底部的小孔可以排出多余的水分,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

据记载,冰鉴最初是陶制的,到了春秋时代才出现了青铜制的,之后还有木质的冰鉴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冰鉴不断改良和发展,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致。

明清时期,官员和富裕人家都拥有做工考究的木质或瓷制冰鉴,这成为他们避暑的重要法宝,比如明代官员喜爱的冰鉴,多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上面镂空雕刻,工艺精湛。

清朝宫廷的冰鉴则多以柏木、陶瓷等材质制成,外观华丽,这些冰鉴不仅实用性强,而且极富艺术性。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对青铜冰鉴,充分展现了古人巧妙的制冰技术,这对冰鉴内外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间,既可用来制冷,也可用来温酒,一年四季都能发挥作用。

《楚辞·招魂》中就提到“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思是可以用冰鉴中的冰块来制作凉爽的冰镇酒饮。

据《周礼》记载,冰鉴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从那时起,它就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到了明清时期,木器店大量出售廉价的“冰桶”,一两铜钱就可以购得,可见它已成为普通市民家中的常见物件。

和其他一些古老器物不同,冰鉴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消失,而是演变成为现代的电力冰箱,依然发挥着制冷保鲜的功能,可见它的实用性和适应性非常强。

古代冰鉴小巧玲珑而功能强大,可谓匠心独运,它曾经为古人的避暑保鲜提供了重要帮助,也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视,同时,它也启发我们要勇于创新,让一些实用的制度或技术可以跨越时代,造福后人。

写在最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样令人惊叹。

在炎炎夏日中,没有现代化的制冷设备,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呢?

通过了解古人在夏天使用冰块的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早在古代,聪明的古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冬季储存冰块,以便在夏季使用,他们采用冰窖这样的设施,将冰块储存在地下,以保持低温。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冰块会融化掉三分之二,但古人们仍然提前储备了三倍多的冰块,以确保夏天有足够的冰块供使用,这种未雨绸缪的精神,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储存冰块,古人们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了天然的土空调,通过这一技术,他们在夏天可以享受到凉爽的环境,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哲学。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家电,如冰箱、空调等,但在欣赏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和尊重古人的智慧和贡献,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创新,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基础。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古人的智慧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人对冰块的使用中得到启示,那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于创新,善于利用资源,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64
评论列表
  • 2023-12-27 14:33

    古代有冰窖,冬天收集冰保存起来,保温层可以用稻壳稻草,只要保温层厚实,存到夏天不是事,古代夏天也不是特别热,没有现代这么热,人少排放也少,古代冬天却很冷,大雪封门是常事,古代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前面平于地面,后面大半截再土里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