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是一个注重教育与人才、学识的民族。今有中考、高考乃至成人考,只要你愿意学习,国家给你各种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学业愿望。而在我们古代,也是通过了举荐、自荐、考试等各种方式,满足有才之人的功名意愿。
在现代,高考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为了高考的筹备,甚至很多城市会停止汽车鸣笛。而且参加高考的考生是很方便的,只需要在自己的学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即可。
那么,古代为了考取的书生们,那可是要做足准备的。甚至是有的偏远地区要走上半年之久。古代的考生要进京赶考,一路上山高水远的,而且哪怕是再穷的人家,乡镇里也会补贴银两的。毕竟一人高中,全村光荣啊。那么,问题就来了,山高水长,弱书生们有带足了盘缠,为什么山贼偏偏放着这样的肥肉不去抢呢?
一、我国古代历史上朝廷对参加科举的学子爱护有佳进京赶考的书生身份特殊
与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其实已经是有了举人的身份。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其实是需要经历层层筛选,不断打怪晋级,才有资格进京赶考的。
而作为举人,那么其实就可以登科做官了。正所谓“但无出身,可免丁役”。一旦中举,那可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当官全家幸福。
所以,山贼如果想要抢举人的银子,那么事前就要掂量掂量其分量了。一旦举人被抢进京的盘缠,那可是十年寒窗的唯一希望,自然是要拿性命拼上一批的。一旦在争执中,举人发生任何不测,那可是君主的威严和朝廷的面子被挑战。试问山贼有几个脑袋敢去抢举人的钱?
但是,问题又来了,上京的人可不少,山贼又没有自带身份识别系统。虽然书生都比较文弱,但是也不能一眼就能看出来究竟哪个是哪个不是。那么,进京赶考的书生有什么标识可以保护自己的吗?请往下看。
朝廷给予身份标识
我国历史上,向来对文人有着一股敬意。而历朝历代的君主更是对有才之人爱护加倍。
《冥报记》中就记载了我国历史上对读书的重视:“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
书生进京赶考并不是小事,朝廷不仅会根据进京路程的远近发放相应的路费补贴,还会针对每个进京赶考的学生发放火牌。只要是考生被记录在朝廷考试的名单里,就能拥有一块火牌。小小的火牌来头可大了,朝廷一般都是用火牌来传递军事信息的。可见,朝廷对莘莘学子有多在乎。
有了火牌,考生可以在官道附近的驿站里歇息,还能免费吃喝,甚至是免费使用马车。朝廷发放的马车上也会挂着一面黄色旗子,上面亮着“礼部会试”几个大字。考生只要是将旗子高高挂起,效果简直跟穿了黄马褂是差不多的。
而挂上了旗子的书生,走在官道上,是会被一路保护的。甚至是有些地方的父母官,虽然不会卑躬屈膝去迎接,但是也会派人好吃好喝伺候着。毕竟谁也不知道今日走过的书生,将来会不会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还有一点极为重要,众所周知,黄色乃是古代君主的专用色,那可是有产权保护的。所以,考生有了天子门生的面子,抢劫考生,那简直是将朝廷的颜面放在地上摩擦,问问君主答不答应!
朝廷的威慑力
前文我们说到,书生上进赶考大多都是走官道的,其实是朝廷的一种威慑与保护。走官道不仅吃喝不愁,晚上也有时间挑灯夜读,还不会被打扰。而山贼也不会脑子发热到去官道抢书生的盘缠的。
可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对读书人的保护还是很严格的。读完是不是有种被霸道总裁护着的感觉?
二、书生自身也有妙招富家书生——有钱能使鬼推磨
作为有钱人家的书生,上京赶考自然是为家族争光的事情,有钱人家最不缺的就是银子。而自古富三代出废柴,能出一个可以上京赶考的读书人,自然是受重视。
所以,家里有钱的书生上京赶考,那场面就好比过年。不仅会带上书童,还会带上一些家丁,总之是各种被簇拥着。甚至是有的为了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雇一些江湖人士贴身保护自己。
所以,看到这些有钱的书生,山贼纵然是眼热,也断断不敢上前挑衅。
穷书生——没有被抢的价值
有钱人进京赶考如同过年一般,那么穷书生呢?没有那么多钱的,其实稍微一想,山贼肯定不愿意去抢啊!我国历史上,自古以来,都有这么一个说法“十年寒窗苦读”。可见,在古代,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比较穷。
有的穷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上京的盘缠都得乡亲们凑齐。穷苦地方出个举人,参加考试的钱都是凑齐的,行李之中也就是些衣服和干粮,以及几本考试要用到的书籍。甚至因为没钱,养不起书童,连行李都得自己拿。
面对这样穷困的读书人,山贼别说抢了,恐怕都会心生怜惜,忍不住赠送点盘缠吧。
三、山贼盗亦有道山贼盗亦有道,骨子里敬重读书人
我们都知道,其实很多山贼的出生也是因为被穷苦逼怕了,不得不选择落草为寇。所以,因为这层出身,很多人是知道穷苦人家的无奈的。对于那些穷苦家出来赶考的孩子,本着盗亦有道的精神,山贼是不会去迫害人家的。虽然被称为“山贼”,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会有善良的一面。
另外就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说的是所有的行业都是下等的,而读书是最高层次的。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对读书人的敬重并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而是以行动去表示的。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就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这段话就可以看出来,古人眼里读书人的地位,而自己也只不过是东施效颦而已。
被孙权重视的大臣赵咨尚且如此崇拜读书人,而我们上文提到的山贼们,更是很多人均为落草为寇。穷到去当山贼,又哪里有钱去读书认字呢。《隋书·公孙景茂传》中提到对读书人的赞美: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有资格上京赶考的书生,已经是整个民族的佼佼者了,山贼自是很憧憬也有尊敬的。
所以山贼抢考生的银两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山贼害怕书生高中报复
《三山志》:“是榜赐同出身,分为三甲,殿试分甲自此始。”
如前文所述,能够进京的是小部分人,也是杰出人才。这些人在考试前可能穷困潦倒,默默无闻。但是在放榜后,很有可能就走进了仕途,从此平步青云。
在我国历史上有句俗话叫做:今日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如果山贼们胆大妄为的去招惹日后的达官显贵,那不是自己找死吗?
而且在赶考的高峰期,如果某地出现了考生被抢或者是被伤害的事件。朝廷一定问罪当地官员,而当地的官员也是会让山贼吃不了兜着走的。所以,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防止被报复,山贼遇到考生也愿意换条路走走。
总结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自古以来就对读书的有着不一样的尊重和保护。在这种民族的大环境下,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有朝廷像霸道总裁一样无微不至的保护和爱护、地方官员如同好友一样好吃好喝奉上、而山贼如同崇拜者一样尊敬又望而却步。考生的上京之路是不会太危险的。
古代交通不便,在历史上考生进京赶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时间久的,甚至要行走半年,这半年里,考生也是要吃很多苦的。但是哪怕艰苦艰辛,道路漫长,考生们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颗赤子初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们,任何困难都不是他们取得功名的绊脚石。
再回头看看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交通便利,求学容易的环境下。只要是愿意读书,哪怕家庭条件再差,父母也会吃苦受累将孩子送进校园。而我们的祖国,更是免除了很多学费,让每个人都有进校园读书的权利。生在这样有些崇尚文化,崇尚读书的历史的国家里,还有着读书不花钱的政策,我们这些后浪又有什么理由说不愿意读书呢?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隋书·公孙景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