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留学前夜,父亲写下23字相赠,儿子谨记,受用一生

梅酒佳肴 2023-01-18 18:58:00

人,这一生中总会有最想做的事、最关心的事、最荣耀的事。他最想做的事是有一天能落叶归根回到祖国,回馈社会;最关心的是海峡两岸的统一;感到最荣耀的事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他作为英国的12位侨界代表之一,应邀见证历史性时刻。

单声

他叫单声,是一位法学博士、一位成功商人、一位慈善家、一位文物收藏家,更是一位“铁杆”爱国者,旅居海外七十年,一直保持一颗不变的“中国心”。而这一切离不开单家良好的家风与家教。

1、

单声的父亲单毓华曾是名震上海滩的“十大律师”之一。少时即聪明过人,十三岁应童子试,三次考试次次夺冠。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公费考入日本政法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一位日后命运千回百转的同学。这位同学名叫汪精卫。两人都是老师眼中优秀的学生,成绩更是难分伯仲。他们的老师是日本法学权威教授,批改作业极为严格,得六十分已不易,能得七十分更是难上加难,但单毓华与汪精卫却常常得八十分,甚至有时能得九十分。每次奖学金非二人莫属。

单毓华

毕业之后,单毓华与汪精卫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单毓华先后在多地担任地方审判厅厅长并兼任当地大学教授。1926年,来到上海从事律师行业。

章士钊领略其风采后,大赞曰“六法精通,民刑诉讼法背诵得滚瓜烂熟,有条不紊,虽仪、秦之舌不能过之。”单毓华在行业中的素养、能力与名气,使其位居上海十大律师之列。

章士钊

1940年,汪精卫抛弃民族大义,与侵略者狼狈为奸,在南京组建伪政府。此时,汪精卫想起在日本留学的同学单毓华,并以司法部长为诱饵,诱逼单毓华投靠于他。单毓华对汪精卫的威逼利诱无动于衷,坚守民族气节,称病不见,蓄须明志。最终,汪精卫对这位倔强的老同学无计可施。此后,单毓华闭门谢客,读书教育子女,一家十多口人吃杂粮度日。

对于子女的教育,他多以做人方面启发孩子。他曾以老同学汪精卫变节的事教育子女,对他们说:‘汪精卫如果“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当时真能“引刀成一快”,亦不失历史上英雄人物,惜晚节不终,遗臭万年。”’

汪精卫

单毓华的爱国情怀与正义感对子女以后的人生轨迹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1948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上海交大、同济与震旦等高校的学生组织并开展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抗暴政争取民主斗争。他们到上海市政府请愿,并要求同市长对话。不料,却遭到军警的逮捕。为了营救被捕的同学,学生们恳请时为上海十大名律师之一的单毓华出庭为被捕学生们辩护。

1948年上海大游行

这是一场极其危险的案子,与当权的国民党反动派作对,后果可想而知。然而,单毓华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果不其然,就在他为学生们辩护期间,他经常会收到一些装有子弹的恐吓信件。他自己不怕,但他害怕连累妻子。于是,他告诉妻子“自己很可能会在去法院的路上遭到暗杀,你要收拾好东西随时准备逃离。”

最终,不畏强权的单毓华通过法律手段,为学生们伸张正义,致使被捕的学生被无罪释放。但这也导致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意见很大。此时,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单毓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同济大学的学生们敬佩单毓华的正义感,向他敬献了一面鲜艳的绸质红色锦旗。锦旗中间,印着“民主之光”四个蓝色大字,上书“为一二九同济事件辩护/谨向单毓华律师致敬”,下有落款“国立同济大学全体同学敬献”。单毓华将这面锦旗视为家传之宝,后传于子女。

“民主之光”锦旗

2、

单毓华经常教育子女,我们的根在中国,在故乡,不论走多远,飞多高,不能忘记祖国,不能忘记自己的“衣胞地”。他对儿子单声还有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在法律界成就一番事业。不曾想,单声的人生远比父亲想象的复杂与传奇。

父亲单毓华在上海当律师,单声也在上海长大。1947年,18岁的单声中学毕业,决定离开父母前往北平闯一闯。在路过南京外婆家时,原本想暂住几天,却不幸摔断了腿。闯荡北平的计划破灭,他只能听从父亲的建议,报考上海的震旦大学,学习法律。4年后的1951年,单声从震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并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往香港,并在那里完成了婚姻大事。岳父本在上海做生意,后转到香港,希望女婿单声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帮助打理生意。此时的单声对生意并不感兴趣,希望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40年代的上海

1951年6月,22岁的单声回上海,向父母辞别,计划前往法国留学。面对即将离别的儿子,一向对儿子敦敦教导的父母此时此刻虽有千言万语,但又不知从何处说起。母亲对他说:“书要读好,但在外,更要生活好。你本身学的是法律,找工作不如理工科容易,脑子要活,必要时可以先考虑经商,做做生意。”父亲没有对单明名言教导,只是用小楷给他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名曰《八儿远行书》,因为单声兄弟十人,而他排行第八,父亲平常唤他“八儿”,所以,以此名命此信。

信中并非千言万语般地教导,仅仅23个字:“勤学卫生,早起早卧,不作无益,闲写书法,爱国、爱家、爱故乡。”此信虽语言朴实,简明扼要,却意义深刻,对单声影响深远。多年以后,单声曾感慨道:“我在海外生活就是根据父亲给我的这二十三个字在走,没有走出它的范围。这封家书渗透着父亲对我的关心与爱。特别最后一句话,短短7个字,影响我一生,值得代代相传。”

单声与夫人单桂秋林

当年,初到欧洲时,单声真正体会到国家强大是多么的重要!他回忆道:“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很贫困,很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低,华人在海外受尽了歧视”。当时单声所在的大学附近的很多公寓门上都挂着“只租给白人”的牌子。单声感慨地说:“中国强大以后,这种情况才没有了。”

3、

在这种氛围下,单声努力学习,以此证明中国人并不比其他人差。在巴黎求学的三年,单声获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打算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深造,突然经济来源中断。此时,他想起了母亲当初的那句话“脑子要活,必要时可以先考虑经商,做做生意。”想到这里,单声决定弃学从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单声博士

他先是为马德里一家经营进出口的公司服务。随着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升,单声的职位越来越高,财富也越滚越多。后来,他被公司派到一个叫“罗他”的小城负责业务。在那里,他活得相当自在、阔绰,经常与西班牙朋友享受咖啡时光,并且小费出手就是25西币。一贯如此的他起初并没有发现此地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一次,他与朋友聊天时,知道当地地价便宜到5西币一平米。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惊叹道自己每次小费也就等于丢了5平米的地皮。

西班牙小城

此时,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好奇地问过父亲“谁是上海的首富。”父亲回道“哈同”。单声更好奇哈同为何能成为首富。父亲只是简单告诉他“哈同在上海买地皮赚了大钱。”当喝完这次咖啡,单声交出小费那一刻,他心中有了一个计划。他决定由贸易转为投资。单声抓住时机,果断投资,狠狠地买了大片土地。三十年里,这片地皮果然暴涨1000到5000倍。单声的名气越来越大,财富越积越多,生意越来越好。1967年,单声决定移居英国,并在那里闯出一片新天地。

哈同

虽在欧洲各地辗转,自己的威望与地位也大大提高,但单声一直谨记着父亲当年那23个字,尤其后面的7个字:爱国、爱家、爱故乡。一九八六年,单声被选为英国华侨协会会长。凭着自己的威望与地位,单声积极参与当地华侨活动,关注国内状况,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分担解忧。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单声作为英国的12位侨界代表之一,应邀参加交接仪式,见证那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时刻。他曾感慨:“那是我这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1998年,他将家乡祖宅捐赠给当地大浦小学。同年,洪涝肆虐神州大地,他慷慨解囊。2003年,中国出现非典疫情,他踊跃募捐。2006年,单声一次性无偿向家乡泰州捐赠322件文物。时至今日,他已陆续捐赠492件文物。为此,单声说道“我全部捐给中国,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根不是在英国,而是在中国,在泰州。”

单毓华故居

单声所捐文物,可谓品类俱全,件件精品,并且价值连城。其中,很多文物估价上亿元,一件“海南黄花梨嵌玉立地折叠六扇屏风”,市值至少1.5亿元。除此之外,宋代绘画、牙雕八仙摆件、翡翠屏风、金丝九龙地毯等都是稀世珍品。如今,这些珍品在泰州“单声珍藏文物馆”中展出。

单声珍藏文物馆中的“霖雨苍生”翡翠插屏

单声曾言,自己在有生之年,会将自己有能力买到的流传海外的中国文物,全部买回来捐给中国。他之所以这样做,因为他坚信“我们还是中国人,还是中国心,我们还有颗爱过的心”。2019年他在接受《欧洲时报》采访时直言,“金钱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国家的文物、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

单声与夫人

从22岁离家远行,在海外打拼,单声深切感受到只有祖国强大了,那些旅居海外华侨的腰杆才能变硬,变直。70个春秋已过,单声一直谨记父亲当年那23字箴言,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晚年的他立下誓言“祖国不统一,我永远不退休”。这位“铁杆”爱国者令人敬仰!

0 阅读:14

梅酒佳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