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是喜欢以奸臣和忠臣来评价一个人,这就像一个人喜欢用好坏评价一个人。皮实人生犹如庄稼一样,居肥土而繁盛,居贫瘠而枯萎。这也就是贫苦人家多盗贼,富贵人家多王侯的原因。不是因为富贵人家品德高尚,因为他们不做贼寇也有享受不尽的财富,换句话来说,就是富贵人家盘剥了贫苦人家的资产迫使其为了生存沦为盗贼。同样也不是富贵人家才能突出,而是贫苦人家的上升通道被堵死了,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被埋没。黄巾起义时波才让卢植吃尽苦头,他的才能起码比过大汉多数官吏。但如果不是黄巾起义,谁又能知道波才呢?这样的结果就是:贞观因不拘一格而人才辈出,宋朝因重文轻武而人才凋敝。
北宋
有人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但其实他们缺的只是对臣子的信任。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像防贼一样防备臣子的王朝,甚至为了防备臣子不惜列土封疆认贼作父。文臣如李纲、虞允文、寇准等皆难以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武将如杨业、岳飞等难免兔死狗烹的结局。在所有的王朝里面,唐太宗给太子留下的基业是最牛逼的,文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能臣,武有李勣、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等人才,更恐怖的是大唐拥有数十万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完整的官僚体系,如果这样的王炸组合给你,你也能功成四方。
其实唐太宗时期的百姓和宋朝并没有什么区别,唐太宗重用人才不拘一格,他可以重用家境贫寒的马周,也能不以偏见重用豪门长孙无忌,更能不以偏见重用契苾何力、尉迟敬德、屈通突等少数民族将领。甚至他可以为了人才打破规则破格提用,比如他不以马周出身卑微而四请马周,甚至一路青云直上并升任光禄大夫,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他的成就会更高。反观宋朝,皇帝会放下架子四请一个出身贫苦人家的普通人吗?别说皇帝不同意,就是这些文臣都得喷死人才,这样的土壤怎么能长出优秀的植物呢?
文人治国
历史上最大的谬论就是文人可以治国,从才能来说,他们沉醉于书本和现实脱轨,制定的国策往往南辕北辙。从性格来说,他们迂腐狭隘,他们的存在只会阻碍王朝的发展。从品行来说,他们不是组团内斗就是腐化堕落,即使出现范仲淹这样的人才,但多少文人多少代才可以出一个呢?古往今来,能臣都不是文臣。霍光能名垂千古,靠的是通晓民间疾苦,而不是圣贤之道。长孙无忌治国靠的不是典籍,而是才思敏捷,而汉唐的文人都是精通剑术的,他们的佩剑可不是装饰。
或许让他们以寡击众很难,但让他们一对一保身还是没有问题的。竹林七贤的嵇康热衷打铁,要知道打铁是需要力气和韧性的。而明代张居正的成功,就是因为他的成功完全是颠覆圣贤之道的,这也是他被朝臣抨击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看看周围,那些耽误自己人生的人,多是读书的人,因为书本与现实是脱轨的很可怕,更可怕的是他会陷入到自己的思维认知里出不来,更可怕的是:这样的陷入就是一辈子。这就像孔乙己,扭曲的环境注定其才能再怎么好都会穷其一生。
秦桧
我再举个更为形象的例子,比如南宋奸臣秦桧。靖康元年他还极力主战,并且上书皇帝积极备战。而让他发生在扣押在金国时期,这让他看清了一件事:宋朝君臣就是一滩烂泥,更让他看到那些精忠报国的李纲和宗泽都郁郁不得志,反观是张邦昌这样的小人却能得到重用。而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埋没自己的才能,像宗泽一样得不到重用。另外一种是像张邦昌一样趋炎附势。其实说白了不是奸臣相当奸臣,而是皇帝比较昏庸,他们容不下明臣而已。
比如秦桧做了明臣也不过是继岳飞以后再多添一把屠刀而已,赵构还是会向金国认贼作父,事情得不到任何改变。因此他才会成为金国驻南宋办事处主任,才会成为南宋的名义太上皇。一艘即将沉没的船靠几个人支撑是不现实,与其让撑船的人徒增痛苦,不如早日结束这种局面。我就拿岳飞来说,如果他投降金国,他的成就不会比白起低,而且南宋的百姓会因统一而免受战火的屠夫和南宋君臣的盘剥。岳飞背刺精忠报国,但何尝不是赵家利益的捍卫者呢?
金国
南宋赋税沉重,秋税金国五税四合,南宋七税三合,而且还有各种苛捐杂税。轻徭薄赋的地区吞并赋税沉重的王朝,岳飞又到底在保护谁的利益呢?当然这是后话了,换句话说,如果皇帝励精图治,那么秦桧为了自己的仕途也会成为忠臣。古往今来,臣子不过是君主品行的放大镜而已,君主好大喜功则臣子虚伪浮夸弄虚作假,君主昏庸无道则臣子阿谀奉承,然后上行下效,整个王朝成此风气甚至会影响商业,因此一朝天子一朝臣,更有一朝不同的气象,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