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这两天,刷到一个视频,让人看了心里五味杂陈。视频的主角是一个叫“老孙”的中年男子,他是孙镇龙灯的最后一名传承人。这个龙灯,是一个曾经辉煌过的民间艺术,失传了三十年。老孙以为龙灯复原是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此,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哪怕是家庭的破碎,哪怕是亲生孩子的生命。

故事的开端似乎还很激动人心,为了复原已经失传30年的孙镇龙灯,老孙不顾家人反对,卖掉了自己的车,借债背上了二十多万的债务。家人知道时,他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经济困境。然而,悲剧并未止步。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老孙让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吃了9.9块包邮的劣质奶粉,孩子因病夭折。他的妻子在痛苦中沉默,而他,依旧一心追寻自己的“龙灯梦”。
最终,经过20年的“坚守”,他成功制造了两条龙灯,并且得到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视频的博主以一种深情的语气称赞老孙:“他的一生,在一条龙身上得到了回响。”视频下面的评论也涌现出大量的感动和敬佩,仿佛老孙在为文化传承作出的牺牲,无愧是“伟大的父亲”,无愧是“真正的传承者”。
但我不禁要问,所谓的“伟大”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道德危机?
首先,老孙为了复原这条“龙灯”,无视家庭的疾苦、孩子的生命,这种极端的行为并不能称得上是伟大,而更像是自私的执念。在这场文化传承的战斗中,老孙选择了背离常规的“英雄主义”,他以自己对文化的“坚守”作为借口,将一切个人牺牲合理化。这种行径,无论如何包装,最终都无法掩盖其背后的自私本质。

龙灯是否值得为此代价?值得怀疑。这个龙灯,所谓“失传30年”,实际是一个县级非遗项目,并非国家级非遗,也不是那种关乎国家文化基因的传统艺术。它获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的背后,有多少类似的县级非遗项目?每年,全国各地都会评定成千上万的非遗项目,而龙灯能从中脱颖而出,究竟证明了什么?在文化的洪流中,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波澜而已,竟然能让老孙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这本身就让人质疑:是文化的高贵,还是个人的执念在推动这一切?
他以“文化传承”为旗号,试图让自己的无情与不理智显得更加正当,甚至将家庭的破碎、孩子的夭折与“伟大”挂钩。这种对父亲角色、对生命的漠视,实质上就是一种用文化情怀为自私行为镀金的做法。对于许多人来说,所谓的文化传承更像是一种美丽的遮羞布,遮掩了其背后深刻的道德空洞。
《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郭巨为了供养母亲,决定将儿子埋掉,以节省口粮。然而,这个故事在今天已经被彻底摒弃。鲁迅曾经评价道:“如果我的父亲学了郭巨,那该埋的不正是我么?”今天的社会早已拒绝了以“孝道”为名的生命牺牲,郭巨的行为不仅不再是道德楷模,甚至可能构成故意杀人。
对于老孙来说,龙灯的“复原”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个极度自私的行为。他的“坚守”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他不仅抛弃了对家庭的责任,甚至以儿子的命换取自己的理想。在文化传承的名义下,他不惜将亲人的生命视作牺牲品,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坚决反对的病态价值观。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释迦牟尼割肉喂鹰的故事。释迦牟尼为了救鹰,而割下自己的肉喂鹰,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伟大。如果换成为了救鹰,而去割仆人的肉,这不叫伟大,这叫下三滥。老孙并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为了自己所坚持的文化而甘愿付出自己的代价,而是将自己孩子的命作为代价,来换取文化的延续。这种行为,看似是为了传承,但实质上却是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自我成就,如何能称得上伟大?

每当有“文化传承”的话题出现,总会有一些人鼓吹牺牲和坚守,甚至将这种自私行为包装成一种“高尚”的精神。正如视频中的博主所说:“老孙一辈子都在等一个龙灯舞起来的瞬间,等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梦想的花朵。”这种说法未免太过理想化,甚至带有某种不健康的情感渲染。在这里,文化传承成了一个不可触及的圣杯,任何质疑它的人都显得不够“有情怀”。殊不知,这种精神背后隐藏的,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是对个人责任的逃避。
文化的延续并不应以个人或家庭的痛苦为代价,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是以家庭幸福为基础,以社会责任为支撑,而非以某种神秘的、不可触摸的“文化情怀”为借口,去牺牲他人、牺牲亲人的幸福。文化的力量,永远不能依赖牺牲他人生命来证明其“伟大”。
这不是对文化的否定,而是对文化传承的方式提出质疑。如果一个文化的延续,非得依靠摧毁一个家庭的幸福,非得依靠一个父亲的自私,非得牺牲孩子的生命才能完成,那这样的传承,无论多么光鲜亮丽,都是扭曲的。真正的文化传承,是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去构建一个有爱、有责任的社会,而不是让所谓的情怀成为借口,去为自私行为擦脂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