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让我很无意地知道了西汉飞将军李广墓之所在,因为时间关系,虽然从其周边路过了几次,但能实地的参观李广墓,却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今天,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飞将佳城这个葬着他宝剑衣物的衣冠冢前,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这位让人敬仰万分的西汉将军的有关历史。李广将军墓建于何时,目前没有结论,从推测来看,李广将军的老家就是天水这个地方的,李家在这带也是名门望族,但在家乡这个地方,尸身没能归葬,而是他的衣冠冢,或许说明,在其自刎身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汉政府是不允许其家人光名正大的祭祀他的;或许他在当时也是被认定为戴罪之身,使得其尸身不能名正言顺的归葬故里?
当然了,这里或许也就是李家的祖坟之地,由其家人或某些忠心的下属,偷偷地建立并象征性地加以祭祀?或许,还是将军自己的意思,感到无颜,要求不归葬?或许,这个衣冠冢的建立时间会更晚,可能会出现在西凉国时期,或者是唐朝初期?至于李广的尸身墓,到底在哪里?目前说法不一,有报道讲,河南《安阳县志》中记载:“汉李广墓,在县西清鱼(峪)村”。在本文中,咱们没有必要再去细究其他。就这个衣冠冢,目前有历史证明的,首先,目前仍坐落在清朝样式的祭祀厅外台阶下,那两尊已经磨损残缺略有马形的汉代石马雕像,南边的雌马雕像,传说就是李广将军的坐骑雕像,而李广墓周边的村子,也因此而得名为石马坪。其次,公元1739年,也就是清代乾隆四年时立的石刻墓碑,现在很随意的被摆放在两侧展厅当中,并没有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第三,展览室墙上的一张照片,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8月6日,当时的民国政府,重新修复了该墓,并留下来了一张汉将军李广墓落成纪念照片,还有时任国家领导人蒋中正的题名。
因为游人少,购买了门票之后,我也看得很悠闲,漫步拾阶而上,过了“飞将佳城”匾额,看了汉雕石马残迹,在祭祀厅内,重读了李广像后墙上木板上从《史记》中摘抄的李广有关历史记载,看完了天水历史名人画传展览,看完了李广宗室秦至唐时的世袭表,以及有关的名人书法。之后,来到衣冠冢前。
在重新修复其墓并由蒋中正题写的“汉将军李广之墓”高大纪念碑前,我的思绪万千,之前以为李广将军“八郡抵匈功无数,封侯未成憾事终”,更多的只是将其看成一个失败的悲剧英雄,没能更深入的进行思考和了解。在这里,我对李广将军的认知,再次被完全颠覆了,看来自己以前所有的认知,还是太年轻!
李广将军的壮志,无非是在图报国;他的雄心,岂止只是为了封侯!之前,对于汉将军李广的历史,主要是来源于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有关记载,知道他带兵打仗的方法,和当时名将程不识等人的传统方法不同,不是靠严格的管理制度,而是与匈奴人的作战方法好像很相似,主要是靠个人魅力带兵打仗。李广本人又是秦朝大将李信之后,更是练得一身好骑射,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后,在对抗匈奴入侵的战场上,立下不少战功,被文帝亲切接见并说了其如生在高祖时代,至少也能像韩信等人那样,靠战功被封为万户之侯。事实上却是,无论是在文帝,还是儿子景帝,甚至于孙子武帝手里,都没有给李广封侯,这背后的道理值得人们深思。在文帝朝时,他因受当时与文帝争位梁王的将军印信,让领导不放心。
李广也曾随名将,也就是景帝朝时那个安国功勋将领之后,以驻军细柳营闻名,但最终却因为帝王权力交接而被下狱,最终气愤不食而将自己饿死的名将周亚夫,平息了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李广轮流在与匈奴交战接壤的八郡任职,长期驻守,长期作战。但是,在景帝朝时,周亚夫却是景帝的心腹大患,可能还与实权派窦太后外戚势力不合,景帝在临终传位前收拾了周亚夫,李广自然在被压制的行列之内。而与他同时入伍,各方面都不如他的堂弟李蔡,却能因功封侯,后来官至丞相。
到武帝朝时,在卫青还没有完全显示出军事水平之前,李广还是被重用了的,当过皇帝寝宫未央宫守卫头头未央宫尉,之后又到边境多郡轮流担任一把手,李广好像一直都是在平级调动,升官封侯总是与他无缘!李广随大军多次出征,或许因为他的名气太大,匈奴人每次都将他所率领的军队作为防御的重点,才让年轻后辈出奇制胜般的侥幸得手,而他自己也因为每次战斗中都能遇到劲敌,战后军队损失惨重而获罪。不要说升职封侯,降职处分一连串的跟着,还被贬为过平民。
对于李广来说,无论是打虎,还是遇敌,经常是近身搏杀,经常受伤,并被人预言可能战死,但他却没有死于兵阵;逢战要么遇强敌,要么就是无功而返,严重的竟然到了迷路误事被追究问责,这种情况对于一名久经战阵的老将来说,确实不应该,但事实上,就是发生了。之前,对于这位历侍三帝,长期在边境对匈作战第一线的名将而言,我总以为他是运气不好,从表面来看,各方面反馈的也是他的运气不好!但细思那段历史,一人能在边境八郡轮流驻守而未得大功,只能说明一点,他守那里时,匈奴人就不进攻那里。李广是匈奴人要求要活捉的将军,不是只要求想尽办法地将他杀死,不管活捉他是什么样的目的,但这或许都能说明,李广将军因为杀降,要么令匈奴极度痛恨,非得通过全民公审处决才能解恨;要么因为他飞将军的战绩和威名,令匈奴人极度尊敬,希望抓住、降服他,让匈奴再度辉煌。在驻守地,李广是孤独寂寞的,是无用武之地的,因为匈奴人的退避三舍,转而攻略它地;在率军出征时,李广是战力最强的,遭遇的战斗也会是最残酷惨烈的,因为匈奴人把作为了首要对手,倾其全军之力以待。汉军对将军功绩的评定,不是看你抵抗住了多少匈奴人,不是看你在战役中起了多大的作用,而是看你军队损失了多少,这种功劳评价机制,对承担主要攻坚作战任务的李广来说,肯定是不利的!因为,只要有李广军队出现的地方,就是匈奴重兵集结的地方,就可能是战争最惨烈的地方。
在卫青、霍去病已经能够主导对匈战争之时,在汉军已经开始逐渐取得对匈作战的全面胜利之际,禽鸟尽、良弓藏,走兔死、猎狗烹,像长平之战后的白起,李广的末日也即将来临,只是不知道他会以怎么样的方式退出军事权力中心?不爱财、不怕死的李广,个人能力,以及其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再加上在边塞长期作战,在多郡任职,其在边境的个人影响力,必然会导致皇帝猜忌。对于权力痴迷的武帝来讲,从窦氏外戚到卫氏外戚再到李氏外戚,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对朝廷内的各股势力进行一次清洗,这也是他的惯常做法,当卫氏外戚势力得势之时,之前的军队旧将李广他们,便成为了被清洗的对象。那个封侯的堂弟李蔡,在后来的太子巫蛊案中,因为属于卫氏外戚势力而被杀。究其原因,可能是李广的杀降,可能是李广的战斗能力,让他成为了武帝靠边打边和政策降服匈奴的最大障碍,在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领导给他的设了圈套,他也中了领导给他设的陷害圈套。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那个杀降问题,这也是面相大师给李广不能封侯找的原因。在今天,这种行为因为反人道在战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当时来讲,上战场的多是精壮的年轻人,自然生殖繁育能力也强,再加上不杀之后又不能在国内安置降服,放回去后,又因为曾经参加过战斗而会再变成更厉害的军队,既然放或养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只有杀或许这就是解决匈奴战略潜力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之前白起的坑赵卒、项羽的坑秦卒,甚至于刘邦他们的屠城,等等,都可能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将军多在阵上亡。大家都认为李广会亡于两军对阵中,但他因为命硬,阵上亡不了,而他又没有王翦的大智慧和遇上秦始皇那样的开国明君,在即将面对刀笔吏的质询前,他或许想到了老领导周亚夫,以及周将军的那句传世名言:即便贵为领兵百万将军,在牢狱里面,都没有小狱卒尊贵!皇帝要让他进诏狱,年过六十的他,又不能像廉颇那样反抗出逃,只能是束手待毙。不管如何辩解,正反都得死,与其受辱连累家族后人而死,还不如痛快拔剑自刎……失败时,自刎而死的英雄,是为了不受辱,是为了荣誉,如项羽,就让人无比惦记。成功后,自刎而死的名将也不少,如吴国的文种、秦国的白起等人,同样也是为了不受辱,是为了荣誉。自刎而死的将军不丢人,这样至少可以保留军人的尊严!这样或许可以保全宗族后人!这样或许也是他们最好的结局!秦二世和赵高,有一个指鹿为马的典故,而当这个鹿在政治事件中出现时,它应该就是假的,是被精心筹划过了的,大众是会沉默不言的。在清除李广势力的这场运动中,李广的儿子李敢,也确实算得上是一位有血性有情感的将军,他去找卫青算了账,甚至打了卫青,史书中没有记载卫青的表现,但在后来霍去病出面杀死了李敢,对外还用李敢在和皇帝一起打猎时,因为不小心被鹿角挑死的笑话,搪塞世人。我们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李敢,他也是一员跟随李广长期作战,勇冠三军的猛将,李广生前他就是李广军队中的敢死队队长,打过不少恶仗;在李广死后,更因战功被封为了关内侯。如果从这里想的话,国民政府在日军全面进攻的前一年,在胡宗南的主持下,重新修复了李广墓,其寓意应当是深远的,既是在鼓舞全军将军在即将面对的日本全面侵略面前要像李广学习,学习他军人的血性,能戍边守国,能驱逐外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当然了,国军当时也正在围剿根据地,或许还是在用李广来警示异己分子;或者,胡宗南借重修李广墓,来向校长表忠心,一生愿戍守西北,誓死报恩……
李广大儿子李当户早死,李当户儿子李陵在对匈战场上虽然表现出色,却没有在兵败后自杀,而是选择了投降匈奴,并成为了拓拔氏的先祖,这或许能暗示我们一些什么?也有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就是李陵的后世子孙。李广的二儿子李淑(也有写椒的)这一支,宗室表中没有记载,在名字后只打了个?号,估计没有名人传后,或者是无后?李广死后,他儿子中有能力的李敢因打伤卫青,后被霍去病所杀,但李广这一支却有血脉保存了下来。李敢被杀后,李敢这一支血脉不只是后继有人,更在后世出现了影响中国的几个关键性人物,如后来的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自称就是李广的十六世孙,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也传说是李广的十一世孙。……因为时间关系,我也不能在此过多的逗留细想,只能是急匆匆地走着,囫囵吞枣地看着,尽可能地将景区内的展览部分都看到,不经意间已经绕到了正门口,只能匆匆忙忙地选择离开。在离开之前,再次仔细地读了一遍大门上的这幅楹联:勇无敌忠无双列传一篇为英雄千古绝唱,生不侯死不葬佳城半亩壮桑梓万姓豪情。
在小民眼里,侯爷看起来尊贵无比;但在皇帝眼里,侯爷这个名号,只不过是给奴才们的一块,随时可以扔出去,又随时可以收回来的骨头。乱世之时,小民草贱;和平时期,侯爷草贱;皇帝喜怒无常,人人都是草贱。此时,是侯是民,真的无所谓了。在离开的路上,书法展厅中的另外一幅中堂对联,不断地在我脑中反复出现,它写的是:射石没羽威镇八荒飞将豪情原为保国,树义立功名垂千古丈夫意志岂在封侯?我想,是不是可以将它作为将军墓正门上的楹联?谨以此文,向汉李广将军致敬!郑重声明,心情随笔,无意冒犯!
十三月十七日
侯,代表你的军功。无军功,不封侯。李广难封,是因为他杀的匈奴还抵不过手下的伤亡。你们觉得李广冤枉,那这些死伤的将士何辜?他们如果跟随卫青霍去病,先不说建功立业,首先能生还故乡!
用户66xxxx658 回复 08-22 16:01
李广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