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王抗林、段海燕二位女战友编辑出版的《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一书后,我蓦然发现在这次战争中,我军军史上还有一个单车(自行车)连的正规编制。在援越抗美战场上,为了应对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便于保障援越军需物资顺利抵达前线,1965 年秋,广州军区后勤部第 20 分部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汽车 47 团组建了一个单车连。当时单车连装备的自行车是上海锰钢特制的 26 寸永久牌自行车。
单车连在敌机轰炸的间隙,载着弹药、食品、被服等物资,绕弹坑,过雷区、爬山路、淌河沟,在弯弯曲曲,坎坎坷坷,或泥泞,或荆棘的山间小道上艰难地行驶。有时人骑车,有时车骑人,有时卸了再装,有时装了又卸。这支单车部队,除了行驶的巨大困难外,还要躲避美帝飞机的轰炸,还要经受热带雨林的山蚂蝗咬,蚂蜂蜇,毒虫的叮咬。越南热带气候雨季长,敌机轰炸翻起泥土,遇雨水形成泥浆粘住车轮胎,行驶更艰难了。
再加上每辆车上两百斤左右的军需物资,还有每个战士自己的枪支、弹药、口粮、背包、水壶等行装和修理工具箱等,行驶举步维艰可想而知了。有时夜间大雾弥漫,看不清路,稍不注意有的战士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甚至身体某个部位被扯去一块皮肉。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爬起来稍作处理又艰难前行,经历着身体疲劳的极限,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运输线上。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为我军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军英勇无畏,勇于牺牲的精神。
我在鄂州市、鄂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帮助下,办了个《援越抗美红色记忆馆》,我想将我军的这个单车连队历史记载下来,传承下去。要讲好这个故事,较好地再现当时的情形,,需要找到一辆 60 年代前上海产的锰钢 26 寸永久牌自行车。我耗尽一年多的时间,访询玩收藏的朋友,找寻各处旧货市场,走闾巷,叩邻里,搜网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联系上了本市一位老者,从他那里得知到了这个“宝贝”。谈好价钱,我便乘公交车到十余里外的长江边接到了梦想的老 26 寸永久牌自行车,甚是欢喜!
我在接车前,因左脚有点伤残,骑自行车有点问题,想想克服点疼痛问题不大。接到车之后,试着滑了几步,脚硬是不听使唤,上不去。两手赶紧握刹车,叭叽——生生地摔倒在地。不行啊,我将车推到南浦路边,打算打的,可我接连拦了三个的士,开车师傅都笑笑摇头说,后备箱怎么都放不下。无奈之下,我推行了几条街后,到路边一家店铺借了工具将座垫放到最低位,再骑——再摔倒。
我真不服气,1984 年转业回地方上班后,也是一辆 26 寸自行车,每天上班时自行车前杠上坐着上幼儿园的女儿,后架上坐着妻子,在红沙石路面上随意骑行。今天,怎么了?身体有点残是事实,体弱也不假,恐怕还是老了,毕竟已逾古稀之年,也该认命了吧。但是,我的执着仍催使着我一定要把“宝贝”搬到目的地。
在武昌大道上,我巧遇援越抗美七支队的老战士(汽车兵)胡颜胜(教导员转业),刚好歇口气吹吹牛,他对我创办展览馆帮助很大。他见我年迈的体型,疲惫的形象,再加上一辆“古老”的自行车作背景,不停地竖起大拇指为我点赞,起码他给了我莫大的精神上的鼓励。
我多少也感觉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伴着不适的腿疾,推着顺意的“宝贝”,忘却奔波的劳累,哼着不专业的曲子,不知不觉走了多两个小时,到家了!不饿是假,不累是假,不满足更是假。可以说我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大事”很知足了!
我的信仰,我的追求,我的执着,我为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我将会继续奔跑在路上——
周秀中
2024 年 10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