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俄罗斯,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想到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的那句:给我20年,还给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如今,20年的时间决定早已经过去,俄联邦不仅没有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反而陷入了战争当中,实在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在同一时刻,俄罗斯方面也曾公布过野心勃勃的航母制造路线图,秀出过一个又一个的相关模型。从满载排水量七万吨的中型航母,到十万吨以上的超级航母应有尽有,凸出一个“百花齐放”,但没有任何一个方案进入到实际建造阶段。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30多年时间当中,俄联邦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原本在2010前后,凭借与西方国家的良好关系和能源贸易往来,俄罗斯的经济蒸蒸日上,彼时的俄军甚至还向法国订购了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可随后爆发了克里米亚危机,为如今的俄乌战争埋下隐患,直到现在也没缓过劲来。
但西方国家最近所公布的卫星图像却表明,普京似乎在克里米亚悄悄的建造了两艘航空母舰。
01.俄罗斯建造了两艘巨舰?
美国军事观察网站在4月6日的报道中表示,在位于克里米亚的扎利夫造船厂当中,俄罗斯自35年来的首个航母计划,正在稳步取得进展,也就是两艘23900型“伊万·罗戈夫”级两栖攻击舰中的首舰。
相较于2020年的龙骨状态,如今的23900型两攻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搭建,已经有成品舰的雏形,下一步工作就是对飞行甲板与舰岛进行安装。
而按照西方军事观察家的预估,这型两栖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将达到4万吨左右,与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相当。而在具体用途上,美国媒体认为,这并非是一艘简单的两极攻击舰,而会是向“美国”级一样,部署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战斗机,俄罗斯的官员们也多次确认了这一型飞机的存在。
而从技术的角度上看,俄罗斯方面开发这型飞机也没有任何的技术困难,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时代,相关的航空部门就已经开发过雅克41和雅克43这类产品,故而将这两艘大型两驱攻击舰称之为“航母”也不为过。
02.背后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实际上,自2017年“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返厂大修之后,俄军在航母的应用上一直是一个空白,到目前为止,满打满算已经过去了将近8个年头。
尽管在许多人看来,这只是短短的8年时间而已,但从军事学的角度上来说,俄军8年无航母可用,这不仅仅意味着其海外干涉能力的大幅下降,相关的人才和技术也将面临严重的流失。
因为按照美国运作航母的设计周期上看,一艘航母从大修到重新形成初步战斗能力,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来训练,而俄军的航母却又是“独苗”,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8年时间当中,俄军的舰载机部队,只能依靠陆地设施进行训练,加上他们装备的米格29K普遍作战半径较短,也难以投入到实际的作战任务当中。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寻求“次级替代者”成为了俄联邦军队的重中之重,这或许也是23900型项目启动的出发点。
当然了,这种排水量仅为4万吨的“准航母”,在实际运用上肯定是比不上排水量8万吨以上的福建舰的。毕竟双方之间的技术差距摆在这里,想用不到福建舰一半的排水量,达成同等水平的战斗力,无疑是天方夜谭,或许比起实际形成战斗力,这艘两栖攻击舰自身的象征意义要更大。
03.对俄罗斯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尽管西方的军事观察家们,将此款两栖攻击舰称之为航母,可就算俄联邦今天就试飞了新型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距离服役至少也还需要6-7年的时间,若是像苏57这样的五代机,则时间跨服会更长。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23900型两栖攻击舰会向日本的“加贺”号一样,通过安装滑跃甲板的方式,来使其具备操作传统固定翼战斗机的能力。而鉴于米格29K的原型就是前线战斗机,本身具备良好的短距起降能力,并不存在任何的上舰压力,只不过在整备上要下更多的功夫。
另一方面,从具体的规划上看,俄军要建造两艘23900型两栖攻击舰,这或许是苏联解体后的35年以来,俄联邦海军最大规模的造舰规划,也极有可能是普京任期之内俄海军的最后一次“扩军”。
倘若真的按照西方学者所推断的那样,这两艘两栖攻击舰配备了固定飞机,搭配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装的核动力巡洋舰以及22350型护卫舰,那么俄联邦海军将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当中,将出现一个较为显著的实力跃升。俄军将史无前例的凑齐一个三航母编队,这将极大的提升俄军的海外干涉能力。
当然,这一提升也标志着俄军再次进入到转型的十字路口,也就是从一支专注于与大国交战的武装力量,开始向类似于法军的“海外干涉力量”的转型,这同时也是2008年谢尔久科夫改革对俄军所设下的既定目标。历史就是一个圈,兜兜转转又回来了。
这或许也能从间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如今的俄乌冲突,或许会成为俄联邦军队近20年来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冲突,俄联邦也像美国一样,在地缘上陷入收缩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