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以前听过一句歌词:“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就是谁也替代不了。”
很多人就会想,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明明很优秀,既暖心,又责任心强,还顾家,可怎么相处都没感觉。但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优点没几个、缺点数不清,却偏偏让人难以释怀、念念不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一见钟情
你有过一见钟情的感觉吗?
在千万人之中,遇见了那个人,莫名就心动了。不对任何其他人有感觉,只钟情于那一个人。
难道缘分,真的是天注定?
很多时候,缘分确实会注定,只不过,它注定在孩子的10岁前。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的人格,在5岁前就已基本成型。不仅如此,他的情感基础也会在孩提时代形成。
孩子会无意识地将父母当作婚恋的模型,并且以此去寻找另一半。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提到,人的一生,会有2个寻求依恋关系的阶段。一个是孩子时期与家庭建立依恋关系,另一个就是长大后与异性建立依恋关系。
而与异性建立的恋爱关系,其实就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
可以说,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有些人会说,怎么可能?我最讨厌的就是我爸爸(妈妈)那样的人,所以长大后就要找跟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是孩子“现实中的父母”。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那孩子就会得到满足:“我理想中的父母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被“与父母相似”的人吸引,因为有这样特质的人,会让他觉得安心和舒服。
而如果,现实中的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让孩子特别不满,他就会无意识地认为:“我的爸爸(妈妈)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吼大叫,我理想中的父母温柔、爱笑、多关注我。”
孩子越看重“理想父母”中的哪些品质,将来他择偶时,就越容易被带有这些特质的人吸引,也就是“一见钟情”或者“深陷其中”。
二:相爱简单,相处太难
你可能会问,既然都有“理想父母”,那理想父母的模型应该都不会太差,怎么还会有很多人不幸福呢?
有时候,孩子对“现实父母”越失望,那他对“理想父母”的要求就越低。可能真的,将来谁用一颗糖,就能把他骗走。
还有一些人,他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类型的人,他也的确遇到了对的人。可是,他依然没有收获幸福。
因为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恋爱初期,我们是那样幸福。他真的像“理想爸爸”那样,无条件关照保护我。她也像“理想妈妈”那样,温柔关心、呵护我。
在恋爱关系中,我们都退回到孩子。只是,有“好孩子”,就会有“坏孩子”。
健康、温馨的家庭,一般能养育出“好孩子”。而糟糕冷漠的家庭,通常会养育出“坏孩子”。
“坏孩子”非常渴望幸福的家庭,也遇到了一个能温暖他的人,但他就是亲手将自己的幸福推远。
这是因为,他缺乏爱的能力。
三:遇见幸福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移情”。主要是指,我们把对父母的情感和相处模式,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关系越亲密,我们移情就越多。
武志红在书中提到,当热恋期一过,我们就容易把童年期的不满和怒火,转移到伴侣身上。
从小被凡事包办的人,长大后,他就希望另一半也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照顾他。如果伴侣做不到,换来的,可能就是他的抱怨和挑剔。
从小不被父母关注,或者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在婚恋里,也会极度没有安全感。对方不接他电话,或者跟异性多说几句话,都可能惹来他的猜疑和怒火。
从小对“现实父母”压抑情绪越多的人,长大后就会对“理想父母”脾气越坏......
而理想父母,终究不是我们的父母,他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当他面对“坏孩子”束手无策的时候,最终,只好离开。
孩子有2次得到幸福的机会。
如果在童年时期,我们已经给予他一次幸福,那么将来,他大概率也能遇见幸福。
如果在童年时期,他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那么在长大后,就需要他付出努力去改变和修正自己。这样,在遇到对的人时,他才更有可能抓住幸福。
而如果,他只寄希望于伴侣像“理想父母”那样,无条件包容、治愈他。那么,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留一个话题:你有过“念念不忘”的经历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相愛幻想成份多,相處現實成份多[得瑟][得瑟][得瑟]
胡说八道!那结过好多次婚人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