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新京报17周岁啦!在2020这一特殊的年份下,新京报推出 “我和我的新闻” 系列策划,6条独立短片将与读者见面,每条短片都在讲述新京报人与新闻的故事,包括新京报调查组、摄影图片部记者陶冉、贝壳财经记者侯润芳、视频报道部记者贾洁卿、视频报道部记者陈杰、时政新闻部记者戴轩,带你走进新京报记者们的新闻世界,打捞那些文字、镜头记录下珍贵的新闻记忆。
新京报传媒研究 (ID:xjbcmyj) 自11月11日起陆续播出6期 “我和我的新闻” 系列视频,敬请关注并收看~
“我和我的新闻” 第 二 期:“爱哭鬼”男记者在武汉的65天记录
新京报摄影记者陶冉,曾随北京援鄂医疗队驻扎武汉,报道抗疫故事,一去就是65天,拍了7万张照片,进了40次隔离病房。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看看这个医生眼中的“爱哭鬼”男记者,记录了怎样的故事。
━━━━━
一周瘦了12斤,65天拍了7万张照片
第一次进手术室,离伤口太近了,血溅在相机和护目镜上,陶冉有些慌。 回去后,消毒用了一个小时,在洗澡间里用“特别烫”的水冲了两个小时。相机也在消毒时候被泡坏了。 可是前一天还担心害怕的陶冉,不到一天功夫,又想去拍点别的了。就这样,65天他拍了7万张照片,进了40多次隔离病房。每天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两个半到三个小时。
━━━━━
“ 能拍到的都拍到 ”
作为援鄂医疗队的记录者,陶冉至今还记得有几个护士和护士长,一天都没有休息,甚至住在医院。
前一段时间,他又去了一次武汉,见到了那些医护人员,见到他们摘掉口罩的样子。展现在陶冉眼前的,是“头发全白”的他们。陶冉感到无比心疼,他曾与这些医护人员朝夕相处,知道他们的坚强和付出,更知道他们如普通人一样脆弱。
而陶冉能做的,只有一个字:拍。记录下他们的点点滴滴和无数个匆忙的瞬间。
他还记录了一个摆渡者,摆渡者摆手对他说“别拍别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无足轻重”。而事实上从火神山建设第二天开始他就自愿摆渡工人们,一直到火神山医院建成。这样平凡小人物的故事,陶冉相机里还有很多。
━━━━━
忘不掉病房里的一个老人
而记录过程中,让陶冉颇为郁闷和遗憾的一幕发生在撤离的前一天。
3月31日他们撤离,撤离前一天,病房里的一个老人牵着他的手说“你们走了我可怎么办?”
第二天在飞机上,一个老人去世了,他不断追问后才得知,逝去的正是前一天对话的老爷爷。听到这个消息,陶冉五味杂陈。他至今为没能为老人拍张照片感到遗憾、自责。
━━━━━
“爱哭鬼 ”
陶冉“爱哭鬼”的名声来自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经常说他拍着拍着就会哭起来。
陶冉“爱哭”,可能与他的摄影理念和标准有关,关于“人性”的话题他一直很关注,他的摄影表达也是聚焦于此。
并不是他多么爱哭,而是那些留影瞬间,容易让人落泪。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一个记录者,陶冉想做能做的还很多。
往期推荐
调查暗访——记者中的“影子部队” |《我和我的新闻》系列视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