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部队搞军事外交那些年里,没少和印度人打交道,一点小事能跟你扯半天,要商量大事的时候,三哥还是转着圈地扯。总让人有一种不小心捏到鼻涕虫的那种感觉,我哪有闲工夫陪他们扯淡,直男的血气一下就顶到脑门上,逼着他们赶紧做选择。
这几天,印度这边发生了好几件不利中企的事情,看着挺揪心的。今天分三个逻辑章节,深度聊一下印度怎么回事。
①
搬不走的“大号”邻国
班加罗尔号称印度硅谷,这个千万级的大城市是做软件外包服务起家的,正在修建第二条总长70公里的地铁,其中包括一条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的黄线,无人驾驶列车由中国中车提供,配备全球领先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完全基于先进的通信技术。
正当关键时刻,印度人搞了一波骚操作——在安装、调试、试车时,认为没有兔子,自己也行的,把中车的65名技术工程师的签证直接给拒了。然后一堆三哥在图纸看不懂、电气布置搞不懂的情况下,自己搞。
从2022年11月各种测试开始,一通瞎子摸象后,人为制造的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中方这边也不着急,心想着阿三你高兴就好,爱咋咋地。
直到今年9月,印方绷不住了,终于发放了第一批21名中方工程师的签证。第一列无人驾驶列车也才在12月15日运到印度,预计2024年1月中旬前运到班加罗尔地铁公司的仓库。
原来三哥摸了一年,愣是没搞懂电气线路是怎么布设的,没招了才想起中国的好!
另一件脑回路不正常的是,但凡能参加什么国际会议,印度人一定不会错失机会来宣扬印度大国梦,总说它是排在美国后面的大国。
这种不基于实力的自信,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二百五,让强国嗤之以鼻,让弱国感叹。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印度召开或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少得可怜,各国都没啥兴趣给大傻子捧场。
什么是大国?大国是怎么界定的?很简单,就是看物质实力和身份认定两个标准!
物资实力就是看谁的家底厚实,谁的拳头硬,主要体现在地域辽阔(战略纵深)、人口规模和教育水平、消费市场和经济规模、工业体系和军事实力等综合实力。
身份认定要复杂得多,在国际舞台上,一国能起多大作用,需要被其他国家承认具有一定特殊权利和义务。这也是为啥印度叫得再欢,大家都看不上它的原因,再加上一肚子小心机,觉得太离谱,谁还指望三哥能出啥力。
印度实力投射和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南亚区域,被视为地区大国,但它跟所有邻国的关系都特别紧张,经常剑拔弩张,谁家的便宜都想抠一把。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在当代发展史上,中印两国有一些共同点。
印度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七,有14.17亿人(2022年数据),已超过中国14.12亿的人口总量;印度GDP达3.39万亿美元,从2019年开始超过英法,位列世界第五。
印度1947年独立,新中国1949年成立,两国人口规模相当,但各方面起步明显晚于印度,哪怕中国追赶到1980年,两国人均GDP才追平,相差1美元。
尽管50年代两国作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主力密切配合,但这份情谊也只是维持了不到10年,因为尼赫鲁的狂妄自大,不断挑起西藏、边境问题而急转而下。
当尼赫鲁在边境一再挑衅,竟无耻要求西藏独立时,中国不忍了!在1962年打出对印自卫反击战,只用了32天,把印度的侵略战争差点打成新德里保卫战,尼赫鲁跌落神坛,2年后郁闷死的。
印度从此留下了刻骨铭心的“62情结”,印度精英对华产生的戒惧心理,就跟基因一样深入他们的骨髓。以至于不管中国怎么做,印度都会像恶狗护食一样龇牙咧嘴,这也是为啥兔子加强武力防备和威慑的原因。
1988年以后,中印关系回暖,主要是经贸关系上有了重大突破,但印度始终无法突破对华心理障碍。直到今天,印度和不丹,仍然是仅有的2个未能勘定边界线的国家。
在勘定边界线之前,这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会一直困扰着中印关系。但我想说的是,即使解决了边境问题,也未必提升中印关系,而且不以中国的主观善意为转移。哪怕是亲如兄弟的印俄关系,包括有事没事就互相吹捧但从来没啥甜头的印美关系,不也照样相互坑爹,还得看利益。
近年来,常有印度政客庆祝印度GDP增速超过中国,夺得“全球增速最快大型经济体”桂冠,我们就能看到这些印度政客心中的自卑心有多重,中国经济总量是印度的5倍,经济结构更加健康,GDP增速说明不了什么的。
实际上,两国整体实力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在我看来,印度只是影响它周边环境的诸多因素之一,日益强盛的中国却是决定印度周边环境的决定因素。
无论我们怎么定义中印关系等级,普通中国人在主观上有怎样的情感,对这个心怀芥蒂、非友非敌,且永远搬不走的“大号”邻国,都应高度警惕。
②
谜一般的大国情结
印度的早期底子比中国好太多了,继承英国殖民者遗产带来的自信,和他们基于大国地位的期许,这构成了印度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我们理解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客观状况和潜力,但绝不代表我们就是认同和肯定,绝不应以己度人造成误判。
印度的大国情结到底从哪来的?
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它的南亚邻国加起来都不到180万平方公里。虽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是人口大国,但南亚国家人口相加,也从没超过印度的三分之一。
从地理格局上看,印度处于南亚的中心,其余7国环拱在四周,印度占据了地缘和体量规模上的优势,确实可以碾压邻国。
印度建国以来,深受英帝国战略遗毒影响。特别热衷打造缓冲区,把南亚整体视为印度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把印度洋视为“印度的大洋”,把阿富汗作为防范苏联,甚至把小聪明都动到了中国西藏头上,这才挨了兔子的重锤但一直贼心不死。
在1949年-1950年的这2年里,印度逼着不丹、尼泊尔和锡金重新签订不平等条约,实控了这三个王国的主权,打造所谓的“喜马拉雅安全体系”,但始终征服不了人心。只要兔子稍微施加一点影响,就够印度忙死。
在文化脉络上,印度继承了古印度的“曼茶罗”思想(一系列国家构成的差序同心圈,类似联邦制)和“婆罗门世界观”,以最高种姓婆罗门为荣,幻想自己是地球中心。
这种不着边际的思想冲动,三哥在自己家里玩玩还可以,出了国门就没人鸟他们的。
尼赫鲁说“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消声遗迹。”印度政客是这样的思维,普通三哥就更狂热了。
一方面自视为南亚次大陆说一不二的“代言人”,把南亚看作自己的“后院”,不容域外大国插手;另一方面,拼命“跻身上流”,没事就拿美中俄关系给自己脸上贴金,做梦都想进五常当善人。
在这种舍命追求大国情结的影响下,管他娘的有没有大国实力,面子永远是第一位的。就是和加拿大吵架,哪怕搬出泼妇骂街,莫迪要双赢,是赢两次的那种双赢。
作为追求实效的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形式大于内容”的印式大国情结。
不管是普通三哥,还是印度政客,他们的大国认知总显得自信满满。只有代入印度人的“视角”,才能发现这种自信还真不是自大臆想。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因为,除了遥不可及的神话时代,现代印度其实是它有史以来最独立、最统一、最繁荣、最强大的时代。我在之前的文章《印度为啥总挑衅中国?》中也提到过——有史以来,古印度就先后被9个帝国轮得支离破碎,所谓的印度文明只是各大帝国文明留下的浓缩碎末而已。
而在现代,印度人每天都在经历着这个国家走向前所未有的强大。看穿历史,才能让“祖上阔过,也落魄过”仍在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人,艰难理解印度这种癫狂的“盛世自信”
说那么复杂干啥,这不就是“暴发户心态”吗?
除中国外,印度是全球增速最快、内政最稳、发展持续性最好的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优势也在拉大,尤其是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邻国的优势,近年来更是达到高峰。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印度“盛世自信”从哪儿来的。
尽管印度精英承认中国的发展成就,但他们努力辩解着“没什么了不起”,认为“印度模式”不仅彰显普世价值,更容易于全球推广,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力更强,妄论五大善人不能也不会效仿。
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包打天下,我们对印度这种强调价值观的“吸引力自信”,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这些思考是跳出常规思维定式的,印度的“迷之自信”也就不难理解了。
③
“潜力之国”潜力几何?
我们经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谜的过程,就是了解它的经济性质、发展状况和未来前景。
我们很容易盯紧印度的种姓矛盾、文化桎梏和制度缺陷,对印度经济不屑一顾,认为毫无希望;要么是看法相反,认定印度潜力巨大,赴印投资就像进入“时间机器”,可以坐等赚大钱。
将近14亿的印度,的确是人口最年轻的国家之一,60岁以下的占比约90%,其中19岁以下的就占了大约35%。但人均GDP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印度自身也以“时光机器”为卖点,不遗余力地宣传他们的光明前景,让人以为,印度取得中国式的发展奇迹只是时间问题。印度2015-2016年完成的《全国家庭健康调查》显示,小学入学率达到95%,但成人的识字率只有63%,辍学率则平均高达31%。在上了四年学的儿童中,38%的学生不能阅读由短句构成的短文,55%不会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术。
这是印度人自己的调查结果,要么是文盲,要么是半文盲,真正能接受技能培训的年轻人就更少了。这里我说的是普遍现象,不包括拥有印度多数资源财富的少数高种姓子弟,这些人不需要打螺丝。
按照印度人“时光机器”的说法,既然超越中国是早晚的问题,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百年不行,一千年就行?历史不会骗人,至少前70多年里,我们没有看到支撑印度人这种自信的底气。
从战略底线思维角度看,中印之间存在战略竞争,不应积极主动发展对印经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印度始终在竭力防备我们,加上坑蒙拐骗、满嘴跑火车的名声在外,再加上印度坑外企也是出了名的狠毒。
“印度投资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几天又发生了印度当局逮捕中国vivo印度分公司的两名员工,扣的罪名是“涉嫌金融犯罪”,未来大概率vivo逃脱不了小米的惨痛遭遇,印度假借巨额罚款洗劫经营所得,工厂再被迫贱卖给莫迪心腹阿达尼,这不就是屡试不爽的“印度杀猪盘”吗?
用超级大市场的诱惑,忽悠外企带过去产业链和制造技术,培养了一批印度中高端技术人才,辛辛苦苦开辟出市场份额,赚了点辛苦钱,结果被莫迪一把梭哈,洗劫干净。
五大善人哪个没被印度坑过?那么,我们为了自身利益免受侵害,保持应有的警惕性,难道不应该吗?
鉴于英美日俄和小米的惨痛教训,中国不应扩大对印度输出资本、技术和商业模式。印度市场看上去很诱人,但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一个粪坑,让美日韩和欧盟企业去抢占所谓的印度市场,去趟恒河更合适。
稳健、保守地对印经贸交往才是健康的中印经贸关系。直说吧:先交钱,再发货,想让中企再去印度投资建厂,门儿都没有!再找机会让阿三把侵占的利益吐出来。
事实证明,许多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取得了极佳业绩,还为印度民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大大加速了印度工业化、数字化和城市化进程。
问题是,印度作为受益方,为转移国内矛盾,反而破坏了这一互惠关系——莫迪政府这些年没少干损人不利己的勾当,包括审查中资赴印、封杀中国背景APP、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和阻止中企工程承包等。
莫迪政府希望追求经济自主是没错,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他们其实是在“自废武功”。
缺少了世界第一工业国、贸易国的配合,印度发展成本必然急剧上升,工业化进程也可能停滞或倒退,但不要指望印度能回过神来,我们在乎,人家可真不在乎。
印度长期被视为“潜力之国”,而近年来没人再高谈“中国潜力”。如果潜力不转化为实力,就永远只能是“潜力”,种姓歧视、基础措施、人口素质等是阻碍印度发展的桎梏,但比起这些单一归因,更关键的是印度建国以来的制度设计,把封建旧结构与西方的民主代议制一锅炖而已。
很多印度普通劳动者拥有出神入化的劳动技能,让外国人直呼“开挂”。但是,这些“开挂”炫技的背后,是冷冰冰的社会经济现实。
一方面,印度资本存量低,劳动工具不普及,这导致工人只能通过打磨劳动技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印度失业率极高,大量劳动者竞争少数岗位,技能熟练的“开挂”工人更具竞争力,反过来又刺激了工人研究更多“开挂”的手工技能。
从根本上说,“开挂”是印度工业化进程滞后的结果,资本缺乏而劳动力过剩,使得印度工人只能苦练劳动技能,把任何一项人力劳作修炼到极致。比如,送盒饭,洗衣服,搬运送货,掏下水道淤泥炼金,等等。
对于种种“奇葩”现象,印度人甚至发明了专有名词“Jugaad”——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以满足最基本需求为导向,忽略规则限制的变通解决方案。
印度人习惯用最低成本满足最根本的需求和更上档次的期待,所以,Jugaad就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奇葩”行为。比如,如果火车车厢坐不下,印度人会毫不犹豫地挂到车厢外部,无所谓舒适性、安全性,反而能到达目的地就行。
对待印度这个搬不走的“大号”邻国,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秉持“保持一定距离”的重视。深入理解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状况属性和自我期许,不再停留在“奇葩”、“开挂”的浅层感性,就是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只有深入了解印度政治经济的宏观态势和微观实践,才不至于在“印吹”、“印墨”之间反复横跳。
我们要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印度人想要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