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同学家长凌晨三点发的朋友圈时,我正坐在桌子前加班。她的配图是孩子摊开的作业本,配文写着:“又因为写作业发火了,说好的‘松弛感育儿’怎么这么难?” 这让我想起半年前的自己 —— 每天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盯着孩子的作业、成绩、兴趣班,直到有一天孩子仰着通红的小脸问我:“爸爸,你为什么总是不高兴?”
现在打开社交平台,“松弛感育儿” 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有人分享孩子把颜料涂满客厅,妈妈笑着拍照发圈的温馨场景;也有人吐槽这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孩子数学考 45 分,怎么松弛得起来?” 我曾经也是后者阵营的一员。
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时,我严格执行 “时间表”:放学后先写作业,接着练琴半小时,周末还要去上英语和书法班。有次孩子磨磨蹭蹭写作业,我忍不住拍桌子怒吼,结果孩子委屈地掉眼泪,作业写到更晚。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焦虑像病毒一样,正在传染给孩子。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可现实中,很多家长陷入 “过度负责” 的怪圈。就像邻居张姐,每天帮孩子整理书包、检查作业,结果孩子到三年级还不会自己削铅笔。这种 “包办式育儿” 看似负责,实则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二、真正的松弛感,藏在 “不完美” 里改变从一次 “失控” 开始。有天加班回家,实在没精力检查作业,就对孩子说:“今天爸爸太累了,你自己完成作业,有不会的明天问老师。” 第二天,孩子兴奋地告诉我:“老爸,我自己订正了两道错题!” 原来,当我们放下 “完美主义” 的执念,孩子反而能展现出惊人的潜力。
“松弛感育儿” 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该引导时引导,该放手时放手。比如孩子学骑自行车,与其在后面扶着不放,不如教他掌握平衡的方法,然后在旁边鼓励:“摔倒了也没关系,爬起来再试!” 就像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
在这个 “内卷” 的时代,很多家长担心:不给孩子报班、不盯紧学习,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喜欢拆玩具,父母没有制止,反而给他买了很多零件。如今,这个曾经被认为 “不务正业” 的孩子,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拿了金奖。
三、松弛感育儿的 3 个实用方法建立 “情绪防火墙”:当忍不住发火时,试试 “478 呼吸法”—— 吸气 4 秒,屏息 7 秒,呼气 8 秒。我现在每次想对孩子发脾气,就默默在心里数呼吸,等情绪平静了再沟通。
制定 “弹性计划表”: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但不要把时间排得太满。比如每天留出半小时 “自由时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学会 “装傻充愣”:孩子遇到问题时,别急着给答案。比如孩子问数学题,你可以说:“妈妈也有点忘了,我们一起查查书怎么样?”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我,依然会为孩子的成绩情绪波动焦虑,但我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已经能够接受有时候孩子的不理想考分。周末也不会不再奔波于各种兴趣班,而是和孩子一起去公园放风筝、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去郊外爬山。看着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和健康的体魄,我终于明白:比起分数和奖状,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是最珍贵的礼物。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在育儿过程中,是 “鸡娃派” 还是 “松弛派”?有没有因为 “松弛感育儿” 和家人产生分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咱们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儿!
------------------------------
作者简介:奶爸哥,育儿博主,三个孩子的爸爸,专注破解爸爸养娃焦虑。
关注奶爸哥,爸爸带娃不迷茫
全网ID:奶爸哥,三娃奶爸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