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是封神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所以我们也会关注妲己的家庭成员。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妲己的父亲是冀州侯苏护,隶属于北伯侯崇侯虎管辖;在《武王伐纣平话》中,妲己的父亲则是华州太守,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在历史上妲己来自于有苏氏部落,她的父母不详,纣王讨伐有苏氏,有苏氏便献出了美女妲己赎罪。而电影中的苏护则与上述的苏护形象发生了大改变。
《封神演义》原著中的苏护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书中说他“性如烈火,刚方正直”,因为不肯给奸臣费仲尤浑送礼而被二人报复,所以他们便向纣王说苏护的女儿妲己颜色出众,可以满足纣王想要一个美女的愿望。于是纣王召见了苏护,当面提出要纳妲己进宫。对于纣王的这一要求苏护当面回绝,并且把纣王劈头盖脸地数量了一番。恼羞成怒的纣王想要砍了苏护的头 ,被费仲尤浑拦了下来。离开皇宫的苏护立刻决定造反,题了反诗,回了冀州,直接对抗北伯侯大军。
可正当我们以为他会坚持到底宁死不屈的时候,西伯侯姬昌的一封信就让他放弃了抵抗,决定投降,亲自送妲己去朝歌请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作为一方诸侯如此儿戏,确实让人难以理解。献了自己女儿妲己的苏护得到了纣王的封赏,成了皇亲国戚。屡次讨伐西岐失败的纣王想起了苏护,于是让他率军讨伐西岐。可是苏护到了西岐一门心思想要投入西岐的怀抱,造反的心一直不停。最后他如愿以偿投入了西岐一方,死在了讨伐纣王的路上。说他是忠臣,他不太像,说他是奸臣,他也不像,他在原著中只是一个投机者。
到了《武王伐纣平话》中苏护的形象就更加弱了,他只是一个华州太守,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当纣王要求官宦之家女子入宫待选之时,他就乖乖地护送着女儿妲己踏上了朝歌之旅。在恩州驿妲己被九尾狐截了和,直接吸了妲己的三魂七魄,代替了妲己。苏护看到被换了里子的妲己时并不是大惊失色,而是喜出望外:“我女有分与天子为皇后。”当时纣王可是有皇后的,而苏护想的是妲己可以成为皇后,可见苏护想的只是自家的荣华富贵。
妲己入宫得到了纣王的封赏,而苏护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纣王敕令苏护为上父之位,赐宅一所,成为了皇丈,享受天子赐予的富贵。之后的苏护在武王伐纣过程中就没有了踪影,以苏护在女儿妲己入宫中的表现,他不可能为大商尽忠。一旦遇到武王的伐纣大军,他极有可能顺应天下大势直接加入伐纣的队伍,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在《武王伐纣平话》中的苏护还不如《封神演义》中的苏护有骨气,人家封神世界中的苏护最起码还反抗了一下,而《武王伐纣平话》中的苏护就像一只小绵羊。
乌尔善导演拍摄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的苏护救赎另一个形象了。拥有冀州的苏护不知道为什么不再朝商,于是引来了殷商大军讨伐冀州。电影中苏护反商并不是因为纣王要纳妲己入宫,那个时候商王是帝乙,并不是纣王。帝乙并没有要纳妲己入宫,所以苏护应该是因为别的理由反商。这次苏护比较硬汉,即使自己的儿子苏全孝在城外以死相逼,他也没有投降,而是坚持反商到底。
冀州城破,苏护带着自己的儿子苏全忠和女儿苏妲己一起逃亡。他们被纣王率领的大军追了上来,苏护和儿子苏全忠战死,苏妲己也用发钗自戕。这才是古代部族战争最可能发生的情节,战败一方的首脑及其血亲基本都会被清除,就像日本战国时代战败的大名那样,武运终止,就会自己把自己了结。苏护直到死前都没有屈服,一直紧握着自己的剑与殷商大军战斗,原著中的投机者变成了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电影封神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与原著发生了很大变化,形象反转的不止苏护一个。苏护的形象与原著相比正面了很多,这样铁血的形象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整部电影的战争剧情都给人紧张热血的感觉,这是电影比较好的一面。虽然苏护的形象与原著相比差距很大,但这样的改变符合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目的。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珍惜和平,远离战争是人类永远应该追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