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收官!9年了,安利不下10遍!国产应该多拍这种片…

蔚子观影 2025-01-18 17:47:07

最近,《十三邀》第八季收官。

2016年到2025年,近九年,八季,超100期。谁能想到,这个当初看似平平无奇,没有铺天盖地营销和明星嘉宾的访谈节目,竟然做到了100期以上…谁又能想到,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它…

这一季采访的十三位嘉宾,每一位都触人心弦。当九十多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噙着泪说人生最后的遗憾:但悲不见九州同…

再也没有人经历过那样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九十多年,历史尘埃,藏于一身…最后发出的却是那一句,饱含悲悯,赤子之心的呼喊…

在陈年喜的诗中,矿工漆黑的一生,从未如此壮烈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一条人命,仅仅13万。风陵渡口黄河月,支离破碎归乡人,原来很多矿工是以尸体,骨灰的方式回家的…如果不是《十三邀》,这样的对话就不会发生,这样带泪带血的口述史,就不会被记录…为时代做注脚,为变迁做纪录,始终是这档节目不变的底色,也是这档节目如此稀缺的原因…

不仅如此,它还敢于刺破,社会最疼痛的议题。关于教育公平,关于人口政策,需要怎样具体的支持?关于养老,该何去何从?这些急切的问题,我们很渴求听到有良知的学者是如何看待的。《十三邀》正是承担起了取火者的角色,穿针引线,始终传递着稀缺的智识的温度…

也正是因为许知远本人的强烈特质,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始终坚守着理想主义的气质,始终追求公平,正义,包容,开放,互助…这种坚守,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显得尤为珍贵…

有人说,这一季《十三邀》拍得像电影一样。陈年喜这一集,像是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巨变之下人心飘荡无所依…

林小英感慨“这水面是我一辈子都跨不过去的”,雾气朦胧的水面,让人一下感受到县中孩子们的迷茫,无助…还有什么比这一刻的沉默,更有力量,影像的力量,破幕而出…如此高质量的访谈和呈现,绝对是国内独一份的孤品…怪不得网友说:《十三邀》是一档“我可以不看,它不能不录”的节目!

在这个分众的时代,《十三邀》却致力于打破信息茧房。采访的人物极具多元化。植物科学画家,历史学家,矿工诗人,说书人,人口学家,政府系教授,演员,导演,生物学家…正是在一个个立体多面的人物采访中,被忽略的人群,得以被看见…比如应试教育中处于劣势的县中孩子,比如深埋矿下的爆破工人…

而在这些被忽略的人群中,隐藏着对日常问题的纵深思考。比如看似公平的优绩主义,是正确的吗?不,桑德尔指出,“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奖赏”,其实是一种精英暴政,是一种偷懒…它把结构化的问题个人化,认为你没有赢就是不够卷,你就是活该…但实际上,有没有可能,是这个社会结构出现了问题…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理所当然,《十三邀》始终点亮一根蜡烛,让我们窥见房间里那头大象…

看见大象,怎么办?我们渴望智慧。所谓智慧,不是聪明,也不是智力,而是每个人在面对巨变的世界,安顿自我的方式。在《十三邀》里,我们总会被一些观点触动,启发。

历史学家许倬云,无论是疫情期间火遍全网的那句“往里走,安顿自己”。还是最新一季启发无数观众的寄语:惊涛骇浪中,第一不要惊慌,第二不要放弃,第三扎实自己。我们依然有可为的空间,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更为难得的是,面对观点,《十三邀》从来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布道者。它对于观点的传递始终是慎重的,中性的,不评判的,立体的。比如第八季中,进军养老院的企业家陈东升…

如果说前几季,不同观点的辩驳是通过许知远与采访对象语言上的机锋来呈现,那么这一季更多是通过镜头语言,把思考的权力交给观众…在这个单向的时代,依然不惧争议,坚持传达多义与复杂,是尤为难得的…它甚至真实到,连主持人都可以是狼狈的。你能看到许知远被桑德尔追问到沉默,坐立不安,战术性喝水…

采访大咖导演伍迪·艾伦时,肉眼可见的紧张…

面对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太太张赞英落泪时的无措…

曾有人批评许知远的访谈,是“尬聊”。但相反,尴尬正是一种开放性。许知远与政府系教授桑德尔,关于AI与真实的辩驳。如果AI可以买陪伴服务,你会给在养老院的父母买吗?如果父母去世了,可以用AI父母来陪伴,你愿意吗?如果你愿意,有AI父母的陪伴,你还会感到悲伤吗?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正是在这一个个许知远被问到哑口无言的“尬聊”之中,问题得以前所未有的深入,不只是许知远沉默了,屏幕外的所有人也被拷问得无地自容…《十三邀》从来不是流水线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采访,它始终带着疼痛感的刺破,让你为难,让你尴尬,让你思考…它从来不是嘉宾和主持人高高在上输出的节目,它从来允许对立与反驳,沉默与思考,你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任何观点…这正是《十三邀》到第八季依然坚持的价值观:不是去寻找唯一的答案,而是鼓励你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十三邀》不只对谈,更加入了纪录片式的呈现。许知远直接坐进县中的教室,和孩子们一块上课…只有真正进入学生群体之中,才能捕捉到如此生动的细节。

才能知道这些孩子,并没有比其他人更懈怠…

他们也有自己珍贵的思考,也有自己在评价体系之外的擅长与骄傲…以至于当他们恍然大悟地说出“原来我们是县中的孩子啊”,更让人心疼…

林小英这一期,振聋发聩,引发了无数人强烈的共鸣与共情…这就是《十三邀》的初心。

真实立体地呈现并讨论社会痛点,并呈现不同角度的追问与思索:也许,教育有另一番模样,它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正是这份勇气与坚持,始终坚持有温度的智识性与真实性,让我们在第八季的《十三邀》,看见了每一个样本的独特力量,并为之深深触动…当林小英发出惊天呐喊:谁说人必须按照规定路线成长,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性成长,灌木也可以长成乔木!

当桑德尔发出时代疾呼:我们应该关注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重塑劳动的价值!

当矿工的一生,壮烈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地面上的正义,比地底下的空气还稀薄…

当原生家庭的伤痕时时复现,如何做一匹野马,冲出燃烧的秋天?

当89岁的伍迪·艾伦坦然谈及对死亡的看法…

当路过纽约哈德逊湖畔,曾经在这里采访的坂本龙一溘然辞世,大师已去…

当珍·古道尔一语刺穿政客的虚伪…

当为了呼吁环境保护,九旬高龄,竟然站在椅子上,演讲了40分钟…

当已经九十多岁的许倬云,肌肉萎缩的他,依然在受限的条件下不断创造新自我,依然竭尽全力,传播知识…

十三期节目,十三个嘉宾,集集孤品,一个时代...十三个嘉宾,用身体力行的方式,竭尽全力地传达:请不要惊慌,请不要放弃…可能性是可以被创造的,行动永远是最有力的,我们始终可以辗转腾挪,创造自己的空间…在喧嚣的时代,追求自己的热爱,找到自己的节奏…

许知远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谁能想到第一季那个带着“偏见和不满”的人,现在竟然说出“保持不可救药的乐观,是一种责任”…是不断地出走与碰撞,生长与打破,最终过万境,见心境…如果说第七季让人感受到了49岁的许知远身上的勇气...那么这一季就让人感受到了记录的分量,记住历史,记住时代,记住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因为一切的希望与可能性的火把,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个体,薪火相传的...

这正是《十三邀》近九年,八季,穿针引线的力量…在这个孤独的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这样一个,彼此取暖的精神共同体...这也是《十三邀》这样稀缺的珍贵节目,永远需要存在的价值…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