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在做语文阅读题目的时候,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有很多都是歌颂母爱伟大的,在那一代人心里,妈妈是无私奉献的,是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买书看的普通妇女。
可在00后这里,画风发生了改变,妈妈是年轻貌美的代名词,有事业懂时尚,还是爸爸心中的“完美女神”,如果继续沿用之前那些文章,那就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所以教育得与时俱进,一旦教材或者教辅材料中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那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的迟滞。对于家庭成员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学生的认知,可以从生活中感悟,也可以在教科书中找到。
小学教辅写满“傻瓜妈妈”,作者被嘲是“九漏鱼”,叫人看不下去
教材是陪伴学生成长学习的必备之物,在没有衍生出教辅用书之前,学生都要依靠老师的讲解和自身感悟,去将书本中的知识学习透彻。
自从有了教辅材料之后,一篇课文怎样解析,运用了什么手法,字词的意思,作者表达的感情,全都能通过教辅书找到答案,好像学生学习知识更加便捷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得不到非常好的锻炼。
教材和教辅用书的审核力度是不一样的,一旦教辅用书中出现错误的内容,学生的三观就会受到影响,而这种书恰好也是让很多家长忽略的存在。
有家长发现,在一本小学四年级的教辅用书中,有一篇这样的作文叫做《我的傻瓜妈妈》,这本书是学生晨读的参考用书,也就是说,学生会按照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每天都读里面的文章,以做到日积月累,并且增强语文语感。
可是这篇作文从小学生的嘴里读出来,家长是越听越不对劲,通篇都在描述“我的妈妈是傻瓜”,作者被嘲笑是“九漏鱼”,看完叫人直冒冷汗。里面记述了妈妈做菜洗衣服晾衣服等一系列活动,并且还说妈妈哪一样都一塌糊涂,就像个傻瓜。
试想一下,如今很多家庭,是不是家务都是夫妻二人共同承担的,甚至有些年轻妈妈,会吩咐学生和爸爸一起做,家庭氛围完全是围绕“宠妈妈”进行,哪还有像这种:妈妈没做好家务,会向爸爸道歉“我真差劲,对不起呀,下次我会注意的。”
很明显,文章的用词很不规范,如果是这样,学生都以这种范文来模仿写作,那么到时候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会拿“你的妈妈是傻瓜”来互相调侃,这让家长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用词不规范也就罢了,教辅材料传递错误三观,才是家长气愤所在
如果只是文章用词有错误,那也还能理解,毕竟有时候写作文,用一点夸张的手法没有错误,可是文章中传递的三观与正常的认知相悖。
有一点就是,把妈妈刻画成一个唯唯诺诺的家庭主妇,要伺候全家的吃喝拉撒,做错了事情还要看爸爸的脸色,还得道歉,甚至得到爸爸的一句“你真蠢”。这种教育观念,如果学生接受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一点,这位作者在结尾处写到自己长大了也要像傻瓜妈妈一样,找傻瓜爸爸结婚生小孩,抚养两个孩子。虽然能够看出来,学生生活很幸福,一家人也有温暖存在,可是这种读书学习,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未来是必须得回归家庭,负责传宗接代的吗?
这种教辅书既传递出来的观点,让家长看完气不打一处来,更是让很多年轻人嗤之以鼻,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拥有全方位的思考,树立更为宏大的理想。
家庭教育中,要尤其注重爱的传递
在家庭之中,家长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重严慈相济,当爸爸妈妈中任何一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谁应该付出更多,谁是家庭的奉献者,那么就会出现教育的偏差。
没有明确的规定给家长,你必须要舍弃什么为家庭做出奉献,同样的也是,学生接受教育,应该向往的不是成绩满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毕竟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并且有很多都是难以落实到实践中的。
学生只有去经历,感知真实,成长才会更加全面,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家长以身作则,同学相亲相爱偶尔有矛盾,老师教书育人还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没有谁必须要去扮演怎样的角色,也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去俯视别人。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教育爆款制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