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暂停大约5个月后,乌克兰全境再一次响彻凄厉的防空警报。据路透社报道,俄军近日趁夜色对乌克兰的民用基础设施发动大规模空袭,造成9名平民死亡,还切断了扎波罗热核电站的电力。不过对美国白宫来说,这些似乎都不如另一件事值得关注,那就是美方确认在这次袭击中,俄军发射的80余枚导弹包括6枚“匕首”导弹。这种空射高超音速武器可以从2000公里以外发射,末端冲刺速度达到10马赫。不仅乌克兰军方已承认拦不住,从白宫的表态来看,美军基本也对拦截“匕首”没什么信心。
(西方媒体如此报道,有点“无能狂怒”的意思?)
白宫直接将“匕首”导弹称为“毁灭性的”导弹,可见它在美国眼中的威力之大。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高超音速领域从不落后的解放军,也已经有了类似武器,而且性能可能还超过了“匕首”。
大约5年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次演讲中展示了6种俄罗斯研发的下一代武器,“匕首”就是其中之一。按照俄官方公开的数据,“匕首”是一种核常兼备的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可由米格-31K战斗机挂载并发射,射程为1500~2000公里,有效载荷480公斤。2021年12月,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普京曾表示俄罗斯的高超音速导弹属于全球一流水平。
(单从外形来看,确实有几分像“伊斯坎德尔”陆基战术导弹)
尽管有不少观点抨击“匕首”不过是空射型的“伊斯坎德尔-M”,技术上没什么突破之处,但从去年3月19日,俄军首次使用“匕首”打击乌克兰西部目标,开战一年来也多次使用,直到此次空袭,乌克兰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次成功的拦截。不管西方怎么说,但能让白宫确认这是“毁灭性的”武器,并继续掏空家底支援乌克兰的防空能力,这种武器的作用也就够了。
不过对于中国军迷来说,多半会由此联想到去年的珠海航展。当时,一架中国空军轰-6K轰炸机降落在金湾机场,翼下挂载的2枚硕大导弹迅速引起关注。从外形来看,弹体上标着2PZD-21表明肯定不是实弹,“PZD”应为“配重弹”的意思。尾部有4片小型弹翼,弹头为尖锥形,采用了双锥体外形设计,是高超音速武器中技术门槛较低的一种。也就是说,外界猜测这是我国首次公开展示空射高超音速导弹。
(从外表来看,这款导弹的尺寸也不是很大)
我国最早公开高超音速武器是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不过东风-17的编号不但代表这是陆基战术导弹,还代表了它隶属于解放军火箭军。去年海军的宣传视频中也出现了高超音速导弹,被外媒称为鹰击-21。外界评估认为,这是构成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轰-6K挂载的空射型号,显然是属于空军的空对面战术打击武器,也意味着我军实现了高超音速武器“陆海空三位一体”的规划,打击能力更强,方式更灵活。
有意思的是,在“匕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高超音速武器后,网络上把中国的这种和“匕首”外形有几分相似的导弹,按照北方方言起了个“攮子”的绰号。
(气动虽然简单,但威力恐怕不亚于东风-17)
中国这种高超音速导弹的具体性能还没有透露,参考体积和外形都非常相似的俄制“匕首”导弹看,其最大射程30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为10马赫,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干扰的试验场得到的,在战场条件下肯定有所降低。所以外界推测实际射程在1500~1800公里,飞行速度为5~8马赫,最大速度可达到10马赫。考虑到空基武器的尺寸重量要求都很苛刻,“匕首”能达到这个水平,是正常范围。
而且迄今为止,“匕首”导弹都是由米格-31战斗机作为发射平台。据称这种高速截击机在加速到2.5马赫时才会发射导弹,这就给了“匕首”一个很高的初始速度,进一步增强导弹的威力。轰-6K是亚音速轰炸机,导弹如果要达到高超音速效果,需要在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燃烧效率、飞行控制等方面有更大突破才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轰-6K可挂载4枚甚至更多)
但无论如何,高超音速导弹,尤其是部署更灵活、生存率更高的空基高超音速导弹,近几年来成为各国竞相追捧的“当红炸子鸡”。美国空军的AGM-183A试验7次失败5次后,都要坚持继续研发,完全是因为高超音速导弹的威力太过强悍。尤其是末端不仅速度极快还能变轨,让全球任何反导系统都无计可施——既然造不出有用的盾,就只能把自己的矛造得更长更锐利。
目前,真正实现高超音速导弹实战部署的仅有中俄两国,去年轰-6K携带的这枚导弹亮相后,标志着陆基、海基、空基型号均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