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恩仇”这四个字就是武侠小说的核心吸引力,尽管金庸说过自己的武侠小说重点在于一个“侠”字,也就是重在宣扬侠义精神,可试问谁又是带着“被教育”的心态去读一本武侠小说的呢?因此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的,始终还是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爽文情节。
但金庸偏偏是反其道行之,他笔下就有不少令人不爽,乃至让人意难平的桥段,比如那《神雕侠侣》中的“甄志丙事件”,当然,更多的人更熟悉那道人的另一个名字“尹志平”,只是金庸在新修版中做出了修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ef2208f7f10c38b80aaa931ff3e094.png)
(小龙女、甄志丙剧照)
不过无论那道人姓甚名谁,他做的那些事,始终是让人难以释怀的,不过话说回来,读者难以释怀,作为书中的男主角,同时也是小龙女的爱人,杨过却表现得云淡风轻,甚至有些装聋作哑的意思,这又该如何解释?
一、不该发生的悲剧
“甄志丙事件”发生的那晚,杨过是被老毒物欧阳锋带走,那老毒物为了传杨过武功而将小龙女点穴定身于原地。
依照欧阳锋的人设来看,他此举倒是没什么问题,他向来心肠歹毒,担心小龙女偷学他的武功,也是符合其人设的,只是他没想到,他此举却是便宜了躲在一旁的甄志丙。
甄志丙确定欧阳锋与杨过离开之后,便悄然走到小龙女身前,几番试探之后,他终于对动弹不得的小龙女下了毒手。
尽管金庸对于这段剧情的描述十分暧昧,没有完全写明,但事后的一段文字却足以证明小龙女已遭了那道人的毒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f6d97977cca0f6334ec841848baebe.png)
(神雕侠侣剧照)
说是:“小龙女卷起衣袖,露出一条雪藕也似的臂膀,但见洁白似玉,竟无半分瑕疵,本来一点殷红的守宫砂已不知去向。”
显然,小龙女清白已失,《神雕侠侣》的故事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与“圆满”二字无关了,初读此段时,笔者心中有太多的不解,为何金庸要写出如此残酷的故事?难道就是为了证明杨过无论如何也会爱小龙女?以此来体现真情的可贵?
似乎也缺乏说服力,因为杨过在事后的表现着实让人有些看不懂。
二、杨过的态度
对于小龙女经历的那些磨难,杨过是怎样的态度?
答案很简单,他有些过于淡定了。
杨过练功归来之后,见到浑身瘫软的小龙女时,没有察觉任何的异样,这与他向来聪明的人设是存在些许冲突的,接着面对小龙女的表白,他的表现也不符合逻辑。
书中只道:“杨过大喜,叫道:‘姑姑,那好极了。’小龙女正色道:‘你怎么仍是叫我姑姑?难道你没真心待我么?’她见杨过不答,心中焦急起来,颤声道:‘你到底当我是什么人?’杨过诚诚恳恳的道:‘你是我师父,你怜我教我,我发过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听你的话。’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媳妇?’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给她问到,不由得张皇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媳妇,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f0376820ea5b0f5a9a2dd3ced8a55d1.png)
(杨过、小龙女、甄志丙剧照)
根据书中的设定,此时的杨过压根不该是这样的反应,因为一同修炼玉女心经的二人是会对彼此产生爱意的,也正因为如此,小龙女才会顺势向杨过表白,杨过在此时稀里糊涂的接受,才更符合逻辑。
可他此时不仅拒绝了小龙女的好意,甚至还对小龙女的行为表示不解,也同样不符合他“聪明”的人设。
因为在他接触小龙女之前,他是见到了甄志丙的,那时的甄志丙是衣衫不整,并且神情慌乱。
说是:“杨过见他衣冠不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喝道:‘你干什么?’甄志丙此时已受任为全真教第三代弟子首座,武功既高,平素举止又极有气派,但不知怎的,此时竟满脸慌张,说不出话来。杨过见他怕得厉害,想起那日他自斩钉截铁的立誓,为人倒也不坏,便放松了手,温言道:‘既然没事,你就走罢!’甄志丙回头瞧了几眼,慌慌张张的急步去了。”
结合姑姑后来的样子,聪明的杨过怎能联想不到姑姑经历了什么?
要知道此时他练功归来已是天明之时,等于说甄志丙足足与小龙女相处了一整晚的时间,后来杨过知道真相,也没有对甄志丙表现出恨意,反而是一副装傻充愣的样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67c85eada48f8a71cae9a847a6e9e8.png)
(张三丰剧照)
这就着实让人不解了,金庸这是要展现杨过的大度?还是别的意思?
或许张三丰的经历就能给你答案。
三、张三丰一语解惑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是在自己的寿宴上痛失爱徒,那张翠山拔剑自刎后,张三丰便快步上前。
书中只道:“张三丰及宋远桥、俞莲舟、殷梨亭四人齐声惊呼抢上。但听砰砰砰儿声连响,六七人飞身摔出,均是张翠山身周的宾客,给张三丰师徒掌力震开。但终于迟了一步,张翠山剑刃断喉,已无法挽救。”
表面来看,这没什么问题,但金庸后来说了,张三丰此时的情绪是不对的。
他在后记中就补充了这么一句:“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bbd564ff02d3cdd7769c4e03cb8ba3.png)
(张翠山剧照)
金庸说这话的前提是后来的他也经历丧子之痛,这才明白失去了孩子的老人该是怎样的心态。
同理,杨过当初对小龙女经历的那些悲剧表现得过于冷淡,也同样是因为金庸没有感同身受杨过的经历,这才让杨过有了不符合逻辑的态度。
不过这也只是瑕不掩瑜的细节,毕竟金庸还是通过龙杨二人的经历阐述了“真情可贵”的观点,反而他乐意在后记中坦诚自己的失误,这做法值得读者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