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21日,兰德公司发布报告《应对中国的印太军事战略》。报告详细介绍了美国在印太地区部署一支强有力的作战部队的重要性、美军针对台海作战场景的规划和评估、美军可能的作战方式以及美军的相应准备情况。本文将基于该报告,对美军针对台海作战场景的规划和评估、美军应对中国的作战策略和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等进行详细介绍。由于篇幅原因,文章将分为上下两篇,以下为下篇,将介绍兰德为美军提出的新的作战策略、美军在应对中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方面的进展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印太地区,台湾海峡,中美冲突,反介入和区域拒止
新的作战方式
报告认为,为了增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威慑,美国的国防规划人员显然需要新的概念和能力,以替代有关“决定性远征力量”的策略。这些新的概念和能力属于拒止战略的范畴,将聚焦于消耗中国的进攻部队。这一战略的合理性主要基于以下三点。首先,阻止一场两栖作战行动可能十分困难,但防守方的作战难度可能会比进攻方要小。其次,与解放军相比,美军在某些领域具备一定的能力优势和体量优势,并正在其他领域构建新的优势。最后,台湾正在提高其防御能力。
一个重要的限定条件是,“纯粹”的拒止战略是建立在美国能够在数周甚至数天内迅速阻止中国的统一行动这一关键假设之上的。即使美国做好了快速拒止的准备,其也必须为更混乱、更长期的冲突做好准备,这种冲突将不会涉及核武器的使用,冲突强度可能起伏不定。拒止将有助于限制冲突的进一步发展,但还需要其他“成本强加”策略来实现有效威慑。
鉴于上述的台海作战场景,美军需要新的作战策略。兰德公司根据其之前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作战策略,该策略要求美军执行以下几项作战任务:
1.态势调整
美军需要增加在印太地区的永久性和轮换性前沿军事部署,并保证这些部队能够在首轮攻击中生存下来,以快速输出战力。美军应优先发展能够在前沿大规模部署、且不依赖于大型复杂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的装备,例如无人潜航器以及无需跑道就能起飞的无人机。
除了这种“小型、大量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以外,美国还需要部署具备高生存能力的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打击或在对抗性环境中进行渗透。轰炸机(包括B21轰炸机、B-2轰炸机、B-1轰炸机以及B-52轰炸机)和潜艇对于联合部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装备能够在几小时内对目标进行打击。其他依赖于基础设施的战机和有人飞机也需要相关的态势考量。兰德研究建议,美军可采用被动防御(passive defenses)策略以提高这些飞机在面对一系列威胁时的生存能力,这些防御策略包括部队和装备在基地周边的分散部署、欺骗和伪装、远征飞机掩体以及跑道修复工具。而所有这些武器系统都需要防区外精确打击导弹,这些导弹能够从敌人行动一开始就瞄准参与行动的舰艇。
2.发现、跟踪和瞄准
打击移动中的船只可能十分困难。报告评估称,在统一行动中,中国可能会通过太空、网络和电子战削弱美军的感知能力,部署防空系统以保护两栖战舰,并在台湾海峡聚集大量民用船只和干扰物以干扰美军的瞄准。在这种情况下,打击移动中的船只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样一个高水平对抗且十分拥挤的环境中,美军需要一种具备更高生存能力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能够分辨主要作战船只(如:驱逐舰)和民用船只,并帮助引导防区外武器。美军可以部署一种感知和瞄准网络,该网络将由数百个低成本、可消耗的自主无人机组成,这些无人机能够将瞄准信息传递给打击平台。这些无人机具备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韧性,能够以蜂群形式在对抗性通信环境中进行作战,并可以提供具有韧性的感知能力。在大部分反舰导弹都对准正确的目标的情况下,美军可能只需要大约1000枚反舰导弹就能击沉所有参与行动的敌方舰船。不过,非武装无人机可能会浪费攻击舰船的机会,因此美军必须在这点与购买更多弹药之间做出权衡。
3.打击
拒止中国统一行动的关键是摧毁尽可能多的舰艇和飞机以阻止解放军建立滩头阵地或夺取港口。美军可部署多种不同的部队,或使用多种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此目的。作为防区外武器的远程轰炸机可在猎杀敌方舰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轰炸机部队将通过远程弹药发动攻击,在此类弹药耗尽后,具备隐身能力的B-21轰炸机和B-2轰炸机将继续使用制导炸弹在更近的距离发动攻击。潜艇也可发射巡航导弹和鱼雷对敌方船只进行打击,而有人和无人战机将在消耗中国战舰、运输机和预警机的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B-21轰战机
台湾也可在反登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台军可使用大量的短程防空和反舰系统、巡飞弹、以及自主无人机猎杀解放军的舰艇。此类装备能够分散部署和大规模使用,这使得其或可在大陆发起的的首轮导弹打击中存活下来,并在接下来的反登陆作战中发挥作用。台军还可以部署“海马斯”多管火箭炮来打击解放军的地面部队和海军部队,使用“标枪”反坦克导弹打击解放军的地面部队,并使用“毒刺”导弹打击解放军的直升机。
4.冲突尾声
如何让中美冲突最终结束是一个重大难题并值得更多的关注。兰德研究建议美军应实施的最后一项作战任务是“摧毁和消耗”更多的解放军装备。这一策略被称为“拒止+”策略,因为其涉及在挫败中国的统一行动后,对未参与该行动的解放军部队进行常规打击,但美军还需避免对中国大陆的攻击以使风险升级的可能性最小化。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美军及联军部队将利用其刚刚构建的机动条件,以打击中国沿海的防空系统,击沉未参与统一行动的解放军舰船和潜艇,并打击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基础设施。通过这一策略以及其他外交和军事手段,美国将迫使中国进行和谈。
5.在长期战争中取得胜利
上文提到的“拒止+”策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这一策略呼吁美国部署各种能力,以挫败中国的统一行动,进而使美军和联军取得一定优势,使其能够处理一系列不那么严峻的意外事件。然而,拒止战略的重点在于速度和进攻行动,而非长期的消耗战。长期的消耗战将持续数年,在此期间,作战强度可能会有所变化,进攻机动和防御机动将交替进行。如果快速的拒止防御并未让中国寻求和谈,那么中美两军可能要继续厮杀,中美冲突将演变为一场长期冲突。显然,中美两国都具备这样的战略深度和潜在的决心。
在一场长期战争中,美国将需要更多的选择,并且可能需要美军、盟军以及伙伴国军队完成更多的作战任务。美国可能希望让中国承受更大的损失以让其选择和谈,而这需要美军及盟军采取谨慎的行动,以在不使局势升级的情况下有效迫使中国选择和谈。美军可以继续扩大“摧毁和消耗”策略的使用范围,以威胁更多解放军的作战能力。美军、盟军以及伙伴国军队将扩大攻击范围,包括战区外、南海、印度洋、非洲和其他地区的中国舰艇和基础设施。这将需要具备极高生存能力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但是这些系统对于拒止行动也十分重要。因此,美国的国防工业基地必须能够生产足够多的此类系统,使美军能够完成上述任务。
报告建议,美军、盟军以及伙伴国军队还可以在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对中国的商业航运进行远距离封锁以迫使中国和谈。这一行动可能需要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在印度洋地区保持长期的军事存在。为此,美国可能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更快地提高舰船和潜艇产量。例如,美国可以与日本和韩国等造船大国建立合作关系。
除了确保美军能够完成这些作战任务以外,美国政府现在还需采取措施,以建设美国、盟国和合作伙伴国的国防工业基地,这些基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工具和威慑来源。台湾现在也需要采取措施,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储备食物、油料和药品,并确保其信息网络能够免受敌方攻击的影响。
评估美国在应对中国反介入
和区域拒止战略方面的进展
美国国防领导人明白,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威胁到了美军的核心任务,即通过全球力量投射来威慑和挫败侵略。然而,自2012年美国战略指南首次正式提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问题以来,美国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有三点最为突出。
首先,美国国防部未能就一种新的制胜理论达成共识:一种能够解释美军如何威慑和击败中国的因果叙事。美军各军种采取了多项措施以建立更具韧性的前沿部署态势并制定多域指挥控制战略,但这些活动都各自为政,缺乏协调,这也体现了美国国防部内缺乏相关的共识。这点在国防部对精密军事技术的过度依赖方面也有所体现。像无人机和常规攻击潜艇等装备成本低廉,技术成熟,能够大规模生产,建造周期较短,且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国都具备相关装备的生产能力,但是国防部依然执着于精密的军事技术。对于新的作战方式缺乏共识使美国的国防界难以针对一系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作战问题制定一致的解决方案。
第二,美国国防部和国会很难在传统的规划、预算和采购体系范围内为部队的发展工作提供资金支持,这些体系并未在灵活性和可预测性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国防部的采购体系以其繁琐和避险的特点闻名于世,当各军种文化对不符合其未来战争愿景的技术产生抵触情绪时,该采购体系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即便是在资金和技术都已经到位,作战需求也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武器系统的快速列装也是难以实现的。此外,国防部的规划和预算体系可能太过流程化且缺乏灵活性,无法为高强度战争中“措施-反制措施”的动态格局提供支持,而这一问题在过去两年的俄乌冲突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不足使得美国很难将“小型、大量、低成本”的策略应用于战场,但这一策略却是高消耗的大国战争所必要的。不仅如此,国会的预算问题更加剧了上述问题。国防承包商需要可预见的多年合同以大规模生产武器系统,但国会议员的风险规避和预算的不稳定使得国防承包商无法有效预测未来是否能够得到多年合同,这可能不利于大规模武器系统的生产工作,而这一生产工作对于中美冲突可能至关重要。
最后,美国国防部过度依赖于精密武器系统。可以肯定的是,美军需要一些精密的武器系统,特别是隐身轰炸机、潜艇和远程精确弹药,以迅速提供高水平战争所需的火力。但是,国防部对精密武器系统的过度依赖可能使“小型、大量、低成本”解决方案的产能下降,而这些解决方案可以提高美军战力的韧性,进而提高其杀伤力和生存能力。此外,这些精密武器系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投入实战,以至于当它们开始列装时,可能已经不适应其所面临的威胁。
例如,美国空军的F-22隐身战机每架成本高达3.5亿美元,但其使用的软件在量产前就出现了数次“过时”的问题,国防部一直在努力对其软件进行不断升级。此外,在耗费了大量研发资金并经历了数次生产延期之后,F-22战机的采购数量被削减到了200架以下,这意味着能够部署到印太地区且达到战备状态的F-22战机大约只有100架。假设按照基本的空战轮换方式计算,在理想条件下,这支F-22战机部队在任何时段内都只有30架战机保持作战待命状态。由于该战机相对较短的航程以及对特定基础设施的需求,其只能从离中国较近的主要作战基地起飞,而这些基地都在中国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
F-22战斗机
结论和建议
报告总结称,在印太地区保持有利的军事平衡对美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当美国国防部还在沿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和运作方式的时候,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工作却在大踏步向前,这一切使得美军和盟军在印太地区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美国已经采取一些措施以对抗中国在印太地区所实施的军事战略,但这些措施并未带来有关战略和作战行动的整体变革,而此类变革对于威慑高消耗的大国冲突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避免此类冲突的发生,美国需要新的制胜战略,新战略应强调高生存能力且有韧性的前沿部署态势、大规模小型低成本系统的应用以及完善且强韧的国防工业基地。其中,小型低成本系统可实现快速轻松的替换,而完善且强韧的国防工业基地需要美国与盟国和伙伴国进行合作,以为在战争时期进行增产做好准备。报告为美国国防部和国会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给美国国防部的建议
美国国防部需要就新的作战概念达成共识。其需要一个新的制胜理论,该理论应像“空地作战条令”那样明确概述潜在冲突的具体情况。美军将面临哪些作战问题?美军将需要执行哪些任务?冲突将如何结束?
一个新的概念(理想情况下将被编入作战条令)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条清晰的道路,让中国的领导人更加怀疑其军事实力能否在冲突中战胜美国,并能够为战时可用的对抗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的战略奠定基础。为了制定这一制胜理论,美国国防部可能需要参考“空地作战条令”的制定过程。彼时,美国空军和陆军的高级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他们确定了具体的问题,实验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制定了有关新概念和新能力的共同愿景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2.给国会的建议
考虑进行部分结构改革,以使新战略与国防预算编制过程保持一致。
例如,一个由国会授权的国防规划和资源配置小组最近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即国会应通过立法,授权在某些条件下的持续决议期间启动新项目并提高开发或生产速度。这将有助于为国防生产提供某种程度的可预测性,而这是建立国防工业能力和在战时快速提高国防工业产能的先决条件。
3.给美国国防部和国会的共同建议
在“迫在眉睫”的能力需求和长期现代化规划之间取得平衡。一旦各方就新战略达成共识且简化的资源配置流程付诸实践,国防部和国会就能够进行合作,以在传统远征概念和能力与新概念和新能力之间取得平衡。这种策略更易于美军结构内的调整,且这种调整更易于根据预估冲突爆发时间的变化进行修改。当冲突已经“迫在眉睫”时,联合部队可采用应对即时威胁的概念和能力。例如,在空军基地和其他固定基础设施范围内实施被动防御,并对现成的大量无人机进行采购和改装。当冲突可能在未来中长期范围内爆发时,美国就可对新技术进行投资,这些技术旨在在提供更多能力的情况下打破传统的成本曲线,此类技术包括自主无人机、自主无人水面艇、自主无人潜航器、为美国战时使用而优化的低地轨道卫星星座以及其他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