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史上最强”的2024年报,揭开了其造车业务的真实处境:盈利难题亟待破解。
这份年报虽然展现了小米整体业绩的亮眼增长,但也暴露出小米汽车业务的巨额亏损,引发了业界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小米集团该如何应对挑战,引领汽车业务走向盈利,成为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
小米SU7,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2024年交付量达到13.69万辆,超过了最初设定的10万辆目标。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高达62亿元的净亏损,平均每辆车亏损约4.5万元。
巨额亏损引发了广泛讨论,小米官方至今未对此作出回应。
中国汽研专家杨红松分析认为,小米作为新入局的造车企业,亏损主要源于研发测试费用摊薄难、销售渠道前期投入大以及销量规模不足。
面对亏损,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小米汽车业务正处于大规模投入阶段,涵盖核心技术研发、多车型开发、工厂建设和智能驾驶技术等方面。
小米2024年的研发投入高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5.9%,并计划在2025年将研发投入提升至300亿元。
虽然小米内部并未设定明确的盈利时间表,但卢伟冰强调,他们将致力于改善汽车业务的盈利状况,预计2025年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将不低于第一季度的水平。
杨红松预测,小米汽车的年销量达到50万辆时,或将实现盈利,预计在2026年至2027年之间。
小米也已将2025年的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
除了资金的持续投入,产能也是影响交付目标的关键因素。
据小米汽车App显示,截至3月21日,小米SU7各车型的交付周期均比2024年底延长了约15周。
SU7 Ultra的交付周期为13-16周,而SU7、SU7 Pro和SU7 Max的交付周期分别为39-42周、36-39周和31-34周。
产能能否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将直接影响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
小米集团2024年整体业绩表现出色,实现营收3659亿元,同比增长35.0%,创历史新高;调整后净利润为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收入为328亿元,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321亿元。
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小米的基石业务,2024年营收1918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却低于集团整体增速。
全球出货量为1.69亿台,同比增长15.7%,市场份额为13.8%,稳居全球前三。
高端机型出货占比为23.3%。
小米计划2025年手机出货量达到1.8亿部,并向2亿部迈进,并希望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市占率。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虽然小米手机业务增速低于集团整体,但考虑到集团的高速增长,21.8%的增速依然表现良好。
他建议小米应尽快从“性价比”战略转向“质价比”战略。
自2022年起,小米便开始向高端化转型。
雷军曾公开表示,高端之路是小米发展的生死之战,目标是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产品和体验要全面对标iPhone。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4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以66%的份额占据榜首,三星以18%的份额位居第二,华为以7%的份额排名第三,小米位列第四。
洪涛指出,小米的高端化之路面临着品牌形象固化和核心技术缺失的挑战。
长期以来,“性价比”标签深入人心,使得消费者难以将小米与高端品牌联系起来。
此外,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也限制了小米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自主性。
他建议小米重塑品牌形象,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营销策略,并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
从“性价比”到“质价比”,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小米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面对汽车业务的亏损以及手机业务高端化转型的压力,小米能否成功突围?
这不仅关乎小米自身的未来,也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