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承载着对正义的追寻和对法治精神的捍卫。然而,当一起案件涉及公民生命权的剥夺、司法公正的挑战以及国家权力的边界时,它便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社会法治水平的试金石。本文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起历经939天漫长等待,终于迎来庭审的案件——一起被“指居”者死亡,8名办案人员被控刑讯逼供的惨痛事件。

时间回溯到2022年7月7日,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暴记忠等人因涉嫌黑恶违法被举报,石家庄市公安局迅速行动,组织新乐市局、裕华分局等工作人员组成“5·25”专案组,对该案进行调查,并指定新乐市公安局管辖。暴钦瑞及其父亲暴继业等九人因涉嫌寻衅滋事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地点在新乐市新乐宾馆。监视居住,本是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强制措施之一,旨在限制而非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以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对于暴钦瑞及其家人而言,这却成为了一场噩梦的开始。7月19日晚,暴钦瑞被紧急送往新乐市医院抢救,但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离世,年仅34岁。

暴钦瑞的离世,给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疑惑。暴继业和家人多次向石家庄市检察院、河北省检察院反映,指居期间遭遇刑讯逼供。他们坚信,是办案人员的非法行为导致了暴钦瑞的死亡。然而,真相的揭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暴钦瑞离世到案件正式进入司法程序,家属们等待了整整939天。这939天里,他们不仅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不理解。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正义的追求,始终坚信法律会还他们一个公道。

2023年11月,经过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保定市人民检察院对石家庄“5·25”专案办案人员涉嫌渎职犯罪一案正式立案侦查。新乐市公安局参与专案组的8名成员张旭光、邢子超、王子谦、吴玮涛、马林炫、李少华、陈泽平、马帅陆续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这标志着案件终于进入了司法程序,暴钦瑞的家属们看到了正义的曙光。然而,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2025年2月13日至14日,这起备受关注的刑讯逼供案在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训练基地公开开庭审理。庭审持续两天,未当庭宣判。但这场庭审,无疑已经揭开了案件真相的一角。

庭审中,检方指控张旭光、邢子超、王子谦、吴玮涛、马林炫五人犯故意伤害罪,李少华、张旭光、邢子超、王子谦、吴玮涛、陈泽平、马帅七人犯刑讯逼供罪。检方认为,这八名办案人员在审讯过程中使用了暴力手段,对暴钦瑞等嫌疑人进行了刑讯逼供,导致了暴钦瑞的死亡。然而,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则提出了不同的辩护意见。他们否认了刑讯逼供的指控,辩称暴钦瑞的死亡是意外或与其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对于检方提出的故意伤害罪,张旭光、邢子超等五名被告人更是拒不认罪。

庭审中,控辩双方出示了证人证言、司法鉴定报告等证据,并请三位法医学专家结合案件背景,对两份尸检报告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暴钦瑞家属认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的尸检报告更加客观准确,证明了暴钦瑞系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脱落致肺动脉血栓栓塞引起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而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第一份尸检报告的结果更准确,且最高检的尸检报告存在程序违法、资质不够等问题。

在这场庭审中,证据与逻辑的较量成为了关键。检方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被告人的刑讯逼供行为,包括证人证言、司法鉴定报告、监控视频等。而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则试图通过质疑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来削弱检方的指控。例如,被告人的辩护律师提出,出事当晚的监控视频中未看到暴钦瑞在三楼(审讯的地方)出现,可以证明被告人当晚没有被提审,不存在刑讯逼供。对此,暴钦瑞家属则指出,办案人员提审他们时,有时在楼上,有时就在一楼,没有出现在三楼监控不代表当天未被提审。

此外,关于刑讯逼供的内容和严重程度,控辩双方也有较大分歧。多名被告人当庭承认刑讯逼供,但提起刑讯逼供的细节时,大多都称“记不清了”,并否认了此前供述中提到的一些情节。而暴钦瑞家属则坚称,办案人员使用了暴力手段,对暴钦瑞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供。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一起刑讯逼供案,更是一起对法治精神的深刻反思。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如何确保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司法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任何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都可能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另一方面,公民在面对司法机关时,也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非法行为进行举报和控告。

这起案件提醒我们,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和权利意识培养,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