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黄花 电脑音箱江湖那些事
作者 煮茶看人间
从家用组合音响开始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上峰鼓励私营工商业,市场有了些活力。基层居民口袋里有钱了就需要消费,房地产行业还远远没有萌芽,自建房普遍的还是瓦房,三间瓦房只需要三四千块钱就可以完工。消费市场家电产品还不是太丰富,自行车,缝纫机是大路货。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体积超大的组合音响倒是先流行开来。当时的家用音响行业基本被外资品牌把控,国产几乎还没有出现,爱华,松下,索尼,建武,三洋。。。。。。不一而足,不求音质多好,只需要动静大,一家人开起来,噗噗咚咚半个村子跟着沸腾。由于当时是主流家电产品,所以质量还是很过硬的,一套基本9000-20000!在家庭中地位相当于现在家里一辆豪车。
在专业音响音箱行业国内落后于国外不止一点,日本的电子技术、美国的线路设计/半导体技术、欧洲的箱体设计(特别是丹麦的音箱/扬声器制造)扬声器制造技术等全球通吃,而且各有所长;他们普遍起步早于国内,技术的发展和积累也比国内更早。那时候国内在这些领域还基本是一片空白,玄度还没有发迹,更不要说惠威 钟神 天逸这些后来者。只有秉承苏联血统的几家收音机牌子。到了90年代,电脑开始出现并由西方到东方逐渐普及。 因为音乐理念不同(欧美用音箱专注于声音,所以把声音表达效果作为第一,更多的是发展专业的独立的声音播放系统,比如HI-FI系统;仅是把电脑音箱的声音表达视作电脑的附属功能,类似于电视机上的喇叭,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赋予它专业HI-FI音响那样的声音素质),当时他们并没有把在传统音箱上的技术特长/优势发挥到多媒体音箱上来, 即使现在我们看很多美剧/韩剧时候还可以发现电脑旁边也就是简单的两个会出声的小音箱而已,原因就在于此。这也给中国后来的轻骑兵们留下了机会。
电脑音箱的江湖开始了
国内的传统家庭影院音箱,高保真个人音箱还远远没有普及到欧美家庭那样的水平的时候,电脑不经意间成为时髦家电,这得感谢国人重视子女教育这一观念,多媒体音箱随之登堂入室,而且由于比传统音箱花费更少,更便于移动,而音质对于当时选择余地不多的国人来讲还过得去这些特点,让国人的音乐情愫有了更为便捷的表达途径。新加坡投资的迪霸(曾用迪波名称),国内的国立是起步比较早的有源音箱品牌,而且在当时价格不菲,特别是迪霸,几乎相当于现在音响市场的博士市场定位。再到后来的漫步者,轻骑兵,麦博(那时叫麦蓝)三剑客一统江湖,而且出货量很大。这个被西方行业人士忽略的电脑外设配件在中国逐渐登堂入室被发扬光大,真正成为一个异常兴旺的行业,并且让中国最终成了全球最大的多媒体音箱制造/出口/消费国,当然这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市场有关。虽然在箱体/电路设计上国内音箱厂家并没有优势,但在庞大的出货量面前,技术积累/研发被稍忽略,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很难出现一家独大技术为王,而是群雄并起各有所长的原因。
国内常见的有源音箱牌子。
如上边所说,国立,迪霸后,漫步者,麦博和轻骑兵一起构成了国内多媒体音箱的标杆式品牌,成就了一段三国江湖。漫步者上市后做了一些产品,后由于产品思路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出走另起炉灶,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轻骑兵。
麦博前身是麦蓝,后改名麦博,开国内低音炮先河,其产品M-200(2代普及版,黑色卫星箱稍前倾那款 如图)上市早,音质尚可,出货量巨大。前几年还在一家汽车销售中心听过,其低音,扎实,下潜深,即使很大音量也不会听到破音,现在大多数市面上2.1音箱无法相提并论。近来这几年麦博在电脑音箱领域同样花费了颇多精力和资金,先是邀请国外设计师Piter设计了一系列扬声器,后来又在中高端2.0音箱上屡屡发力,推出了POLO系列,后有FC系列再后来的玄道系列,但由于箱体外观,市场推广,渠道等原因,其影响与同期上市的三诺/漫步者箱子相比稍显平淡(麦博品牌在境外一些国家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还是颇高的,比如俄罗斯)。
这几个品牌因为历史久,技术积累比较深厚,相比较而言漫步者品牌运营的稍成功些,轻骑兵逐渐式微。慧海和冲击波在相当一段时期在电脑用户中的口碑非常好的,电脑城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很高,只是后来不怎么重视营销,再加上三诺,奋达等后起之秀的冲击还有一些便携式音箱的流行,现在也处境不佳。三诺,发迹比以上三家稍晚,但其长在品牌营销,特别是搞了一段时间发烧友DIY磨机大赛(新上市的2.0音箱,根据发烧友自己的听感进行硬件打磨甚至线路改动,最终评出谁DIY出的音质最为优秀,最后定为上市定型款)让三诺积累了很不错的口碑和知名度,做出口的份额比较大,现在还是家上市公司(漫步者的母公司麦德发也在境外上市)。
惠威是靠传统家庭影院起家的。当时由于国内在传统影院或者HI-FI领域跟国外同行相差巨大,惠威成立以后在极短时间内产品技术水平达到行业一线水平,在国际音响展览中屡获大奖,这在国外品牌厂家或者行内人眼里是匪夷所思的(日本的电子技术,欧洲特别是北欧丹麦英国等品牌的箱体设计,扬声器制造技术,因为起步时间早,技术积累长,有很多在全球范围内非常著名的流传很久的产品或者品牌,比如尊宝/丹拿/君子/VIFA等等。而中国在1980年后才起步的音响厂家能短时间达到如此水平让他们感觉不可思议)。个人电脑普及以后,惠威看准了行业发展方向,在多媒体音箱领域花费了颇多精力,把自己在传统音箱的理念延伸到了多媒体音箱领域推出了多个轰动一时的产品,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系列。比如D1010系列,D1080系列,还有M200和后来的M10/M20/M50等。惠威的东西品质上无可挑剔,基本上只要是正品就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家东西价格都比较高(这样以来性价比就下来了),适合追求声音素质或者在音箱或者声音领域“磨”过一段时间的人。
有人可能会提出,惠威的几款箱子设计有问题,比如D1010的电位器问题,M200一个款型的黄色电阻问题,在市面上故障率/返修率很高。这分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有可能惠威在采购或者设计时候确实有疏漏的地方,使得某些零部件存在缺陷而未发现;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出货量巨大,不良率被放大;正如都说某些地方坏人多一样,本身人口多,跟其他省份同样5%的坏人比例的话,数量就非常可观了,几乎相当于别人省份省会人口,全国到处跑,给人印象可想而知。所以,对问题要理性看待。
奋达,唯歌,金河田,索威,屁颠虫,耳神,纳伟仕,全薇,不见不散,魔杰..........同样是前几年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品牌,大部分是后起之秀,其中金河田是多业并举,电源,机箱份额比较大,音箱不是主业。奋达做国外代工较多(我知道的有奥特蓝星,可能还有JBL部分),并且自有品牌出口量很大(有段时期行业出口量第一),上市企业,实力不俗。 只是箱子外形不是很讨好(个人观点)。唯歌是一家私人工厂,规模不大,代工业务也占了很大比重,但是这家企业的消化能力比较强,自有品牌推出的几款音箱声音素质非常优秀,比如唯歌C2018/C2028/C2038/C2080系列,但因为主要做外单,对国内市场重视有限,行业内影响平平,直到后来企业老板另谋他图厂子转让,品牌消失。
索威是扬声器或者音箱行业全球为数不多的几家可以生产同轴扬声器的厂家之一,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设计专利,但是其产品的声音素质与另外几家的同轴系统相比差距还有多少,见仁见智。纳伟仕也是一家老厂家子,但在竞争激烈多媒体音箱行业一直不愠不火,但好在品牌在一直延续。耳神也做代工。
题外话
国内行业氛围,民族性格等等原因,我们的多媒体音箱领域虽然有那么多优势,行业配套也发展的非常充分,但是在一些产品上边国外仍然比我们做得好。国内很多厂商都在为国外品牌做OEM单子,有的甚至在做ODM,比如国光,甚至有的就是靠这个起家的,但是同样的厂家,同样的用料,同样的一批人做,但不一样的牌子做出来的东西听觉上有很大的差异,是我们的人不争气技术消化的慢,还是洋鬼子留一手留的太高明,不好讲。所以有些品牌的箱子本来就是国内厂家代工的,做好以后海关出关,又被一些人私下弄回国内卖,价格还高的离谱。而国内同一家厂商自有品牌的同款箱子,价格又低销量却不见得多好。
我听过的奥特蓝星的VS2421国内代工的,声音纯正,底噪很小,高低音搭配自然,仅仅5.25的低音单元,但气势很厚重。出口西班牙的AIRIS的5.1箱子国光代工的,三寸全频喇叭(国光的喇叭国内一流),声音也很好。为什么这些优秀的元素没有出现在国内品牌产品的身上,搞不懂。
完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作者
寒武纪
好音箱不如一副好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