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胡笳十八拍》:赓续中华文脉锻造鄂尔多斯文化新标识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4-12-30 17:26: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由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创排、制作、演出的舞剧《胡笳十八拍》,是鄂尔多斯文艺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该剧以汉代才女蔡文姬的故事为背景,以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为蓝本,通过历史叙事彰显北疆文化风采,赓续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雪花纷飞的冬夜,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温情上演。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席时而传来低声叹息,时而传来雷鸣般的掌声。不难看出,舞剧《胡笳十八拍》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抓住了观众的心。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舞剧《胡笳十八拍》,是一次关于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续促进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深度思考。鄂尔多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地区。据考证,蔡文姬在南匈奴美稷城(今鄂尔多斯地区)生活了12年,与左贤王育有二子。该剧力图为这则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写下时代注脚,其着眼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宏大主题,以浓厚的地域风情和别致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胡汉文化的交融史,创作独具北疆历史文化意义的舞台艺术作品与文化标识,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团结和谐的美好愿景,让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深切体会中华民族史观的悠长韵味,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向新而行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勇于创新创造,展现出多民族文化特色与共性之美。舞段创排上,巧妙融合了民族舞与古典舞,既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优雅与深度,生动描绘出东汉末年中华文化的多元面貌。舞美呈现上,极尽巧思,以可推拉旋转的卷轴条屏为主体,共筑圆满的圆形元素贯穿其中,以“大抽象小写实”的手法,营造出深远的戏剧视觉效果。音乐创作上,加入现代音乐解读,融合汉胡音乐,通过不同乐器演绎历史人物和情节,呈现蔡文姬的命运浮沉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此外,该剧还巧妙融入光影变化、数字技术等多种科技手段,使舞台效果更加立体丰满,淋漓展现新时代舞剧的新魅力。

厚积薄发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凝聚着主创团队和本地文艺团队的智慧与实力。该剧编剧罗怀臻是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执笔舞剧《朱鹮》《永不消失的电波》。总编导田壮曾任大型民族舞剧《热血当歌》编导,该剧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剧“荷花奖”。蔡文姬的扮演者为国家一级演员孙秋月,多次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走过七十载春秋的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所演出的众多作品在业内享有盛名,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大奖”特别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国内艺术领域重要奖项,为北疆文化特别是鄂尔多斯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升级版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彰显出鄂尔多斯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他们遵循艺术规律,边演出、边打磨、边提升,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广泛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多次举办专家研讨会,认真聆听并汲取业界内外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划,分阶段对舞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修改与打磨,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如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队长兼舞剧艺术总监丁云岗所说:“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每一次呈现都是一个新起点。我们坚信,经过不断打磨,《胡笳十八拍》必将焕发出璀璨光芒,常演常新。”

广袤的草原风情、奔腾的黄河景观、苍茫的长城史诗……致力于成为鄂尔多斯文化新标识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将随着巡演开启,走向更广阔天地。

图片均为舞剧《胡笳十八拍》演出剧照,由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提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