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已经修好的公路两侧拉开一条缝,将一块黑色塑料软布塞进去。
澳大利亚人为什么要这样修路呢?其实,之所以要这样铺设,都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多雨天气。暴雨袭来往往会淹没公路,导致大面积积水形成一个个坑洼。因此,及时的将公路上的积水给排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此,澳大利亚Geofabrics公司,研制出了我们开头看到的黑色塑料软布。这是一个名为Megaflo的系统,中间部分是具有疏水性的碎石,外部则是多孔结构的塑料软管,最外层再由黑布包裹,加起来就是4层的结构。整体宽约30厘米、厚5厘米,长度则根据公路的长度而定,就这样塞进公路里就能实现道路吸水了。
首先,需要在公路两侧挖出一条15厘米深的沟渠,再将制作好的吸水软布给塞进去。最后,空隙部分还会用碎石进行掩埋,一条吸水公路就铺设完成了。
根据实际使用后得出结论,软布可根据雨量的大小来自动增加流量。例如,在同样的雨量下,四层结构的塑料软管明显要比双层的吸水要快得多。甚至还能制作成10层的,及时解决了公路积水的问题,像广场等一些大规模的场地也都可以铺设。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公路的吸水性,龙王来了也挡不住。把一车水倒下去,只见地面就像会自己“喝水”一样,瞬间变干全部被吸收了进去,你倒多少它就能喝多少。
这就是国外发明的混凝土透水路面。深入到地下会发现它拥有一整套吸水流程,共有5层结构。最上面铺设的是具有细孔的路面;第二层是辅助路面铺设的更加平整的石屑层;第三层作为基础层,分别有大小石头制成。这一层的主要用途就是储存雨水,使下层土壤更加湿润。
接下来就到了第四层,地下管道层。当第三层的储水量满了之后,就会顺着这层的地下管道快速的将积水排出,流进附近的河流湖泊中。最后一层是具有透水性的土工布层,同时它的材质还可以隔离土壤以及石头,使各个层之间互不打扰。
当水流接触到路面时,这一套吸水流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一层层的传递、扩散、最终被分解掉。据悉,这种路面平均每平米每分钟,可吸收掉4000升水,每小时的渗透性高达300毫升,吸水性比普通路面高出120倍。
据了解,德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在城市和乡村铺设这种透水性马路了。就连日本东京也有8.3%的人行道,采用的是透水性柏油路面。而我国广州则是在2006年,将这种透水路面铺设在了荔湾区的龙源社区附近,这是我国首条试验性的透水路。
它的吸水性就像海绵一样,能将地面上的积水迅速吸收掉。因此,这种路面也被称为“海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