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理并重的大学和纯文科的大学还是有显著性区别的。
2.复旦大学要改革文科是调整本科生招生比例,并不是动老师的比例和博士生招生比例。
3.文科和社会科学其实都可以被AI赋能成为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商科其实是各个高校的“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 1.复旦大学的改革是之前已经有过很多小范围的尝试和吸取了其他大学经验后的改革,并不是换了一个“改革派领导”就会进行,上来一个“保守派领导”就会放缓的。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已经布局很多年的基础上的改革,所以无论谁做校长书记,都会这样干。
2.文科本科生招生人数变化也并不意味着文科就被砍掉,老师大面积下岗,只是改变了本科生招生和培养形式,硕博士招生并没有大规模变化。
详细谈谈: 1.文理并重的大学和纯文科的大学还是有显著性区别的 很多人把人民大学等纯文科院校(当然现在为了自救也在开设理工甚至医学)和复旦进行对比,这本身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复旦的理科、医学和工科的部分方向本身就长期处于国内顶尖水平,一贯如此。
因此之前的复旦绝对不能被定义出一个“文科为主的院校”。 复旦的数学、物理、生物和医学长期都是国内前五名的top级别院校,工科里也有计算机的NLP方向和微电子算是国内top级别的水平。即使在正式宣布改革前的这些年,复旦也在积极发展AI4S的各项工作,包括做AI做大气、医学、生物等等,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性的效果。从每年发表的CNS来看,复旦大学的CNS早就稳定在年产10-15篇的这个数量级了,持平了很多大家心目中的理工科强校,文科总是不能发CNS的吧?

因此,复旦大学要做工科方面尤其是新工科方面的改革,其实不是什么没有根基的事情,相反,是已经有了深厚的积淀,就差发起“最后的进攻”让自己彻底变成一个工科强校了。
如今,只是在有了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吹响了这个冲锋号,而不是从零开始建设新工科。
2.复旦大学要改革文科是调整本科生招生比例,并不是动老师的比例和博士生招生比例。

目前,网上传的沸沸扬扬说复旦大学要对文科动刀子,可能导致大量文科老师流失这其实是不太正确的看法,因为证据不足够。
目前校方明确表示了文科依旧是复日的特长和根本,产生这个歧义主要是很多人没有理解,本科生招生比例的大幅度调整对大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其实现在作为一个全国上下都在卷科研的时代,所有的大学都希望把科研提高,让自己的排名提升。复旦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当然也在这么干,于是就会造成所有中国的好学校都是研究生远远比本科生多,而且研究生才是学校排名提高的主力军。
即使是文科和社科类的教授,也是需要大量的研究生、博士后和科研助理等协助下做他们的科研工作,让他们能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只是自己繁重申请grant、带研究生出科研成果的学术生涯里的一件事情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学术成绩好不好,这明显只和研究生数量有直接关系,而和本科生数量关系并不算大。
另外,很多人文科学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单干户”,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因此学生多了还是少了对他们影响并没有那么大。甚至很多老先生并不想招学生,因为属于纯投入。
这是响应市场需求因此调整了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其实对大多数人文社科特别是网友津津乐道的新闻学的教授,个人观点是其实根本影响不了他们的任何方面.
3.文科和社会科学其实都可以被AI赋能成为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商科其实是各个高校的“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复旦和全世界顶尖院校一样,都在大力推广AI赋能下的人文社科,作为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强校,复旦反而应该是有巨大的优势。
其中,非常热门的金融科技+、碳中和+、科技政策都和人文社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复旦新成立的六个新功科学院里面,也有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创新学院、环境与气候创新研究院。几乎所有的重要的院校都在努力的做大做强自己的商科板块,努力的发表UTD24+等期刊。也没有哪个高校因为现在全球盛行、哈佛大学带头裁了一些文科老师,所以就决定不重点投入商科板块了。

复旦当然也在积极行动,牵头了人文社科智能大学,希望AI赋能人文社科板块
4.复旦大学的改革是之前已经有过很多小范围的尝试和吸取了其他大学经验后的改革,并不是换了一个“改革派领导”就会进行,上来一个“保守派领导”就会放缓的。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已经布局很多年的基础上的改革,所以无论谁做校长书记,都会这样干。 复旦大学从6-7年前就已经开始,其实就一直在不停的建设各种创新型的研究院,邀请世界级的科学家做掌门人,并且已经取得非常显著性的效果。因此现在复旦的排名能节节攀升,这些研究院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实这就是一个前置布局,金校长也明确说了,“特种部队杀回来了”。
事实上,复旦一直就有非常强的校内研发机构,这些机构的掌门人都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比如代谢整合研究院请了李蓬、脑转院的段院士已经把脑转带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生物医学研究院如今徐国良院士执掌,这个可能是复旦目前生物口的所有机构里最强的一个单位没有之一…… 但是也落下了一些问题,因为这些研究院是各自为政的,这对于学校来说其实是有些难以管理和冗余的。所以这次的改革统一把他们都纳入教学的体系里,并且和学院重新产生密切联系,其实是一个早就应该进行的改革。 当然,复旦也有自己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文科学虽然强,但是其实没有做到精,因此有些“臃肿”,很多方向都长期缺乏本土培养的顶级学者,外来引进的虽好,但也容易水土不服。
生命科学作为金校长和谈老先生全力建设的方向,这么多年生科院都没有上过金校长以外的院士,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体制和薪酬待遇当然是落后于清北和中科院top所了。相反生物医学研究院有多个很强的院士候选人…… 工科更不用说了,就是因为体量小而且总体不强,因此复旦的科研转化和每年的预算都上不去,同济已经基本和复旦的预算投入持平了。 医学的发展对比交大也是略显不足,论文、转化和院士当选/引进等都略逊一筹,只是底子过于良好,因此不至于被交大拉开距离。 所以,不改革,自然会和同水平高校开始拉开距离。
如果未来五年能彻底完成改革,2035年,复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完成“第一个复旦”的期待,是肯定的事情。毕竟基础科学和转化落地,其实除了部分医药等领域需要长期布局,工科领域很快就可以崛起数个行业内新秀,创造新的奇迹。类比于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仅仅三十余年,科研转化能力已经做到亚洲高校里至少前三名,上科大、西湖等后起之秀也都短期内建设起来了不错的理工科、新工科和转化的明星企业。生源更好的复旦,没有理由不成功。
用户12xxx53
真正重视人文教育要将其贯穿于整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才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