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白领瑟瑟发抖:第一批因AI失业的人,正在疯狂出现

事説新语 2024-12-12 17:56:37

任何时代的进步都会产生“得利者”和“代价者”两类群体,比如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AI浪潮,就让英伟达、台积电等高端芯片制造商成了全球瞩目的“弄潮儿”。

就拿英伟达来说,这家几乎掌控了全球AI算力核心技术的硅谷巨头,三季度净利润暴增超过108%。

市值站稳3.3万亿美元大关的英伟达,已经将“老大哥”英特尔远远甩在了身后。

在科技巨头抢占AI浪潮时代红利的同时,那些为他们打工的“牛马”却成了“AI失业潮”的受害者。

截至目前,2024年全球各大科技公司裁员规模接近15万人。

按照麦肯锡发布的研报,东大将会有2.2亿名白领被AI抢走饭碗。

第一批因AI失业的人为什么会是学历相对较高的白领,难道我们真的不该发展这种“砸饭碗”的技术吗?

一、严峻的“AI失业潮”

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蓝领打工人,总觉得他们才是“AI失业潮”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但事实上那些坐在办公桌前的“白领牛马”才是最先被AI砸饭碗的人。

从AI商业化转型的清华创业者武彬,就见过很多这种情况。

武彬的创业团队主要帮助电商企业设计AI办公程序,比如那些原本应该聘请专业文案创作的“软广”营销内容,现在只需要在AI对话框里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搞定。

曾经一家40人的服装电商企业,在“AI化”转型之后精简了35个岗位,甚至有的小企业干脆把所有电商业务都外包给了AI服务商。

可能你会说这些基础文员都能干的工作被AI取代是早晚的事,那些高大上的“打工皇帝”肯定不用担心“AI失业潮”的冲击,事实真是这样吗?

白领的就业前景还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根据全球知名招聘平台“领英”发布的数据,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工作岗位正在快速减少。

甚至连易贝前董事乔恩·巴赫这样的高级白领,都遭遇了135次失败的求职经历。

但凡今天还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白领,都不应该随便放弃宝贵的工作机会。

要知道互联网大厂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应聘的好公司,当年国内互联网经济爆火的时候,甚至有人为了进入BAT这样的企业工作,放弃了宝贵的“铁饭碗”工作。

然而当“AI失业潮”降临的时候,这些朋友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为认知买单”的尴尬命运。

截至今年9月底,阿里员工总数相比去年底减少超过2.1万人。

虽然腾讯今年扩招了大约3400名员工,但是相比2021年高达11.28万人的历史峰值,还是精简了大约4000名员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上个月举行的“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明确表示:“AI时代人人都是程序员”。

AI浪潮的领跑者ChatGPT以前只能算是一款“聊天机器人”应用,现在它已经可以解决文案、美术、编程等多领域的工作任务。

如果将来真的有一款AI工具,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直接编辑出一段高水平的代码,那么百度创始人的宏伟展望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

对于那些不会编程的朋友来说,“AI时代人人都是程序员”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可是对于靠编程吃饭的白领来说,这种砸饭碗的未来恐怕比世界末日还严重。

二、白领失业的真相

虽然我们总希望“人人有饭碗”,但是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出现失业率降至零的极端情况。

话说回来如果有一天失业率真的变成了零,我们反而需要担心劳动力不足的发展问题。

事实上AI失业潮并没有让所有白领面临“饭碗危机”,真正需要考虑出路的岗位主要有以下三种特征。

“内卷型”岗位。

如果一份工作纯粹靠消磨时间就能胜任的话,那么胜任这个岗位的人很可能是“卷王”。

比如很多在互联网大厂从事服务器运维工作的程序员,虽然他们个个都是学历过硬的人才,但是这些困在“996”内卷循环里的岗位并没有多高的创新含量。

就算“卷王”能为了工作24小时待命,他的失误率也很难比AI技术低。

就像20世纪的那些电话接线员一样,只会内卷、不会创新的白领工作必将被AI取代。

“经验型”岗位。

很多工薪家庭的家长都特别喜欢让孩子学财会、法律、医生这种“越老越吃香”的专业,因为在他们看来“经验丰富”就是一个人赚钱养家的最大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熬资历、拼经验确实很有效,但是今天的职场已经被AI技术重塑。

就拿目前正在推广的“脑机接口”来说,它已经可以让瘫痪患者完成自主喝水的动作。

相信用不了多久“把知识灌进大脑里”就不再是一种文学修辞,如果我们把所有法律条文都通过“脑机接口”输入大脑,大家还为什么要花大价钱请那些按分钟收费的律师帮忙呢?

“制度型”岗位。

很多工作其实和市场需求并没有多大关系,比如那些在机关事业单位干劳务派遣工作的朋友,他们的岗位职责主要是履行各项规章制度。

比如市民服务大厅的窗口工作人员,就必须按照相关流程严格审核人们带来的材料。

因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很多地方都存在通过“黄牛”规避有关部门监管的灰色地带。

AI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地方部门完成精简编外人员的改革目标,它还能彻底堵住制度型岗位的审核漏洞。

随着我国的体制内改革力度逐渐增大,铁面无私的AI或许可以成为最理想的“服务员”。

三、AI时代的出路

1811年英国工人为了从蒸汽纺织机的“资本魔掌”里夺回饭碗,发动了以破坏为主题的“卢德运动”。

就像纺织机必然取代手工纺织工人一样,AI失业潮确实很难避免。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降低科技进步对工薪阶层的影响。

第一,发展具有强社交、强创新属性的新质生产力。

像复制粘贴代码、抄袭改写文案这种既不需要社交能力,又不需要创新思维的基础白领工作,本来就应该被更加高效的AI技术取代。

如果AI真能取代所有繁琐、基础的工作岗位的话,打工人将免受“内卷”的精神内耗。

AI不适合做社交属性、创新属性较强的工作,比如你让AI写一篇文案可能几秒钟就能搞定,但是AI创作的网络小说很难满足广大读者的心理预期。

创新创造才是高学历人才应该做的事情,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够提供新质岗位。

第二,改革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资本靠新技术赚钱和打工人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早在19世纪的英国就找到了答案。

虽然英国统治阶层通过武力镇压平息了“卢德运动”的风波,但是他们也意识到了提高底层民众保障水平的必要性。

比如1833年英国颁布的《工厂法》,就是世界上第一部限制招工年龄、工作时长的“劳动法”。

有些朋友总是觉得应该给那些推行AI技术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这样才能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这个逻辑完全忽略了人才在科技浪潮中的巨大贡献。

如果我们可以把从科技产业征收来的税费,投入社会大众的民生事业中去,老百姓就会有更多的“闲工夫”发明创造,这要比给产业资本撒钱补贴更有效。

第三,扩大消费刺激力度。

如果电商企业有做不完的生意,估计没有哪位老板会操心降本增效的事情。

企业之所以肯花大价钱推行AI技术,主要还是为了适应“寒气逼人”的新常态。

现在我们的消费刺激政策还停留在发消费券、以旧换新等传统阶段,除了港澳台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发放现金补贴的例子。

想要在AI崛起的同时遏制失业率增长,必须采取更大力度的促消费政策。

结语

AI技术不是打工人的“洪水猛兽”,它只不过是取代了一些“内卷型岗位”。

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手工劳动者面临的挑战一样,AI失业潮需要靠国家、社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等到AI技术的生产力真正可以取代人类的时候,“躺平”或许就不会是一个幻想出来的生活状态了。

0 阅读:5

事説新语

简介:社会万象笑料多,速来围观乐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