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后金正式入关后,一路长驱南下,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抵抗。作为清朝一哥的多尔衮,迅速被这种高歌猛进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1645年6月15日。后金占领金陵,在摆完庆功宴会的第二天,多尔衮给礼部下谕,大清铁蹄所到之处,所有民众必须10天之内剃发易服。否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杀无赦。
这便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剃发令”。
当剃发告示张贴到江阴大街小巷时,立刻遭到江阴士大夫和民众的集体反对。深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理念熏陶的江南汉人,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后金“铜钱鼠尾辫”的野蛮发型。
在江阴士大夫的倡议下,江阴民众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去”,誓死捍卫象征汉人传统文化的发服。一时间,江南各县纷纷组织起来抵制多尔衮的“剃发令”。
紧随其后,爆发了震动历史的“江阴八十一日”。
抵制“剃发令”的星星之火从江阴燃烧起来后,迅速蔓延至整个江南地区,原本降清的各县州府,再次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面对江南民众拼死抵抗,多尔衮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同走火入魔一般采取了更加疯狂的屠戮运动。
后金的武力屠戮并没有压制住江南民众抵抗“剃发令”的决心,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抵抗运动,一度动摇了清朝在江南的统治根基。
一边是江南民众拼死抵抗的血性,一边是清军疯狂的嗜杀成性。眼见事态失控,清朝南方籍汉官“扛把子”陈名夏立刻上疏清廷“
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
”,加上洪承畴总督江南的安抚下,清朝只得暂缓了“剃发令”的推行时间。
为什么江南士大夫要跟“剃发令”死磕到底呢?
一方面发服是祖宗文化的象征,一方面是多尔衮欺骗了天下汉人。
1644年5月。后金入关之初,多尔衮第一次尝试推行“剃发令”,就遭到了汉人民众的强烈抵触。
在汉人百姓眼中,谁来当皇帝无所谓,一样需要赋税徭役,跟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但如果让他们背弃祖宗遗训,“剃发易服”是他们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毕竟,皇帝和江山是别人家的,祖宗是自己的。
当时,大清尚未站稳脚跟。多尔衮自知时机不够成熟。于是,假模假式向汉人作出了这样一番承诺。
大清是来“解救”你们的,不会向明朝皇帝那样压迫你们。推行“剃发令”,而是为了分辨顺民和逆民,防止战争中出现无差别伤害。是我考虑不周,违背了汉人百姓意愿。从今往后,汉人衣冠照旧。
有了这份承诺,才有了后来一年
(1644年至1645年)
,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金陵。
多尔衮这一次收回“剃发令”,实际上是欺骗了包括南明高层、士大夫、普通民众在内的全体汉人。哪怕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史可法和马士英同样被迷惑住了。于是,有了后来史可法饱受诟病的“联虏平寇”策略。
当江南士人沉浸在多尔衮的画饼中,憧憬新朝会带领他们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时,美轮美奂的幻想马上迎来破灭。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汉人中的无耻之徒——孙之獬。
此人是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初年,朝廷清算魏忠贤这伙阉党,要毁掉《三朝要典》(顾秉谦替阉党办的宣传小报)。孙之獬听说后,伏地痛哭请求崇祯保留此书。崇祯一气之下,把孙之獬列入阉党名册,削职为民。
1644年,清军入关后,孙之獬降清,被任命为清朝礼部右侍郎。
打这一刻,孙之獬彻底开启了无下限“跪舔”清朝的模式。
顺治元年。清廷上朝采取的是“满汉各穿其服,分列两班”,两边泾渭分明,谁也不跟谁搭话。孙之獬为了获得清廷欢心,主动“剃发”,换上满服。一日早朝,孙之獬梳着“铜钱鼠尾辫”,穿着满人官服,站在了满官一列。
朝会刚开始,孙之獬第一个发言,大言不惭地扬言:打这起,臣全家与汉人一刀两断了(臣,合家剃发效满制)。
孙之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热脸贴到了满清贵族的冷屁股上。满官根本不正眼瞧他,把他推出了满官队伍。孙之獬灰溜溜小跑回到汉官队伍。结果,汉官也不要他,再次把他推搡出“汉大班”队伍。
狼狈不堪的孙之獬杵在朝堂中间,左右两难。
朝会结束后,孙之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找到多尔衮,上疏: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孙之獬这份带有报复心理的奏折,直接把全体汉人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刺激到了多尔衮好大喜功的神经。堂堂大清征服了“弱明”,女真决不可能惯着你们这伙汉人,要么给我剃了,要么给我剁了。
就此,为后面发生的“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埋下了伏笔。
孙之獬凭一份奏折让数百万汉人登上了生死簿,很快迎来了属于他的因果报应。
1645年,阿济格追击李自成至九江,孙之獬随军出征。为了争取露脸的机会,孙之獬毛遂自荐,安抚江西。顶着一个临时的“兵部尚书”头衔,跑遍了整个江西,没有收服一城一池、一兵一卒。最后,清廷给他扣了一顶“沽名钓誉”的帽子,革职为民。
1647年,山东高青人谢迁组织农民武装反抗清军,攻破了孙之獬的老家淄川,孙老登正好削职在家,一家七口全部被义军灭门殆尽。
孙之獬被灭门,算是为他的无耻买了单,但他挑唆多尔衮第二次启动“剃发令”,却给江南民众带来了灭顶之灾。
客观来说,江南是抵抗“剃发令”最猛烈的地方,也是明末清初因为“剃发令”被屠戮最惨烈的地方。
荒唐的是,围绕“剃发令”,不光是清廷屠戮江南,南明朝廷同样磨刀霍霍向江南民众。
清军占领江南后,强迫江南汉人剃发,不从者一概处死。江南汉人不愿意剃发,抵抗失败后,久久等不来故国军队,为了苟活乱世不得已选择剃发。
但此时的明清处于拉锯战状态,城头变幻大王旗,也只是一朝一夕之事。当南明反攻夺回江南“沦陷区”后,见了剃发的汉人,同样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按谋逆处死。
单一座拥有17万人口的江阴城,在“剃发令”结束后,只剩53人。
在历史的滔天巨浪面前,不要说一个人,渺小如蝼蚁。即使占了大明人口(1亿)百分之一,因抵抗“剃发令”而丧生的百万江南民众一样无能为力。
当江南民众在两边挥刀屠戮中,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现,扭转了这场轮番屠戮的惨剧,把江南民众从“
不剃发被清军杀,剃发要被明军杀
”的悲惨中解救出来。
这个人便是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帝力排众议,下旨“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明令禁止南明军队屠戮剃发的江南民众。
到此。这场明清双方为了实现各自野心,把屠刀挥向无辜江南民众的丑剧,才暂时告下一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