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墨
编辑|红墨
朋友圈里晒的九宫格、小红书上分享的精致下午茶,这些在地球上稀松平常的小事。
对于在轨运行了近半年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来说,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他们这次太空之旅可真长,足足有193天!这可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待的时间最久的一次,打破了之前的纪录。
这趟漫长的“出差”,背后是无数的挑战和付出,更是中国航天实力的又一次强势证明。
如今,他们即将踏上归途,东风着陆场,正敞开怀抱,迎接英雄凯旋。
太空接力,再创奇迹
2024年4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神舟十八号的升空,航天员们也踏上了他们的太空之旅,开始了探索宇宙的奇妙旅程。
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不仅要完成日常值守,更要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个月的太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艰辛,除了进行各项科学实验、维护空间站设备外,他们还要面对失重环境带来的种种挑战。
虽然遇到了不少麻烦,但他们没被吓倒,靠着坚定的决心和过硬的本领,最后还是顺利完成了所有任务。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新的航天员抵达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了历史性的“太空会师”。
中国空间站内,再次住满了6名航天员,历史性的一刻也再次发生,每一次交接,不只是换班,更是在传递中国航天精神的火种。
神舟十九号乘组将继续在空间站开展各项科研和建设任务,而神舟十八号乘组,也终于可以踏上归途,回到他们日思夜想的地球家园。
而神舟十九号的成功对接,意味着空间站的各项系统运行正常,为神舟十八号的撤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迎接英雄归来
从神舟十二号开始,东风着陆场就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英雄凯旋。
这里拥有强大的搜救队伍,从发射到返回,都能保障每个任务阶段的安全。
无论你需要找回飞船的返回舱,还是回收火箭的碎片,甚至需要紧急搜救宇航员,这里都能提供全面的保障。
这样一来,不仅省下了建和修着陆场的钱,还能更快地找到人,而且东风着陆场选址也相当不错。
这里地处沙漠戈壁地带,人烟稀少,不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造成影响。
相反,随着航天活动的开展,这里甚至可以发展航天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神舟十八号马上要回家了,东风着陆场的搜救人员正加紧训练,准备迎接英雄们的凯旋,毕竟,航天员的安全,重于泰山。
指挥部发布了动员令,这次任务非常重要,要求所有搜救人员立刻行动起来,确保万无一失,圆满完成任务。
空中、地面和联合搜救队的代表们轮番上台,坚定地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展现出中国航天人肩负的责任和强烈的使命感。
为了做好万全准备,着陆场不仅进行了模拟演练,还针对特殊情况进行了针对性训练。
比如,在黑暗和低温的环境下,他们测试了设备的性能,调整了通信系统,并练习了夜间驾驶。
而从太空中成功返回地球,其中的困难和艰辛,也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返回地球,挑战重重
飞船返航的第一步,就是调整姿态,让它稳稳当当地飞回家。
飞船进入大气层的时候,角度太小,就进不去,太大了,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太刺激,把人给晃晕了,甚至飞船都可能烧起来。
飞船回来的时候,会跟空气猛烈地摩擦,就像打火石一样,瞬间就变得非常热,温度能达到上千度。
飞船穿过“黑障”的时候,信号会暂时消失,就像手机没信号一样,这个时候,就全靠宇航员的经验和技术来操控飞船,保证它安全飞行。
太空旅行可不是轻松的事,宇航员们在飞船起飞和返回地球的时候,会经历超强的重力压迫,就像是被紧紧地按在了座位上一样。
飞船高速冲进大气层的时候,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一样,速度会突然降下来,而且降得非常快,航天员也会跟着一起猛地往前冲,这可是相当难受的体验。
为了安全着陆,返回舱必须减速,于是就张开了降落伞,像一把巨大的伞,帮助它慢慢地降落地面。
返回舱在着陆前,会启动缓冲装置,让它慢慢降落,这样宇航员就能安全回家了。
一环扣一环,若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而地面的搜救队,也需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们不仅要熟悉着陆场的环境,还要掌握各种搜救技能,以便在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和航天员,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搜救人员会提前赶到预定着陆点附近,等着返回舱回来,因为返回舱实际着陆的地点可能有所偏差。
因此,搜救队伍需要配备各种先进的搜索设备,例如直升机、越野车、卫星定位系统等,以便在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
此外还有医疗保障团队及时待命,在宇航员出舱后,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医疗护理,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11月4日,神舟十八号也将要返回舱将安全着陆在东风着陆场,这也标志着此次太空“出差”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此,也希望每一个航天英雄都能够安全归来,也期待太空中的航天员,能够继续创造新的成就。
澎湃新闻——誓师动员!东风着陆场吹响神舟十八号搜救回收任务决胜号角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4-27——第六次!无人智能技术助力东风着陆场迎接航天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