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家庭年收入水平与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家庭年收入水平不影响个体社交焦虑的困扰,但在社会文化适应维度,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的个体。
个体在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越低,越不会有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困扰。
家庭收入水平不影响社交焦虑的得分,说明导致社交焦虑的因素中家庭收入影响不明显,这点与杨建峰的研究不一致。
这可能是本次被试的特殊性,生活在自己民族聚居地长大的少数民族的个体,无论经济水平如何,相对于常模群体,他们和本民族的人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
社会文化得分
从而从小在社交技巧的学习和人际关系的交往上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家庭的经济水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
家庭经济好一些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见识其他文化的机会,接触到其他民族的机会,从而有更多的适应经验,能够以更加接纳的心态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年级的不同也显著影响着社交焦虑的得分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从结果可见,在社交焦虑的得分上,3年级的学生社交焦虑的得分是较高的,情况是最明显的。
结合访谈研究得出,3年级的医科学生刚开始进入医院在见习期间,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工作岗位,有更多的社交压力,所以会呈现出更严重的焦虑水平。
例如同学3说:“刚进入到见习的工作岗位,做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自己比较慢热,在见习的过程中都是陌生的人群,环境也很乱,自己待得非常不习惯,可能我还没做好工作的准备”。
而对于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根据文化适应U形模式、葛兹的文化变化曲线、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金的适应模式的解释,可能是3年级的学生度过了第一个阶段蜜月期。
而正在经历危机期,其中会有一个现象是文化休克,指的是个体产生了一种包含多种负面情绪的心理不适感。
有的同学可能在进入第三个阶段恢复期和之后的适应期,大部分则在经历着第二个阶段这与前人的研究也是一致的。
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个人经济地位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家庭的社会地位在社交焦虑的得分上只有最低等级显著高于其他等级。
而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上则没有差异。但是个人在学校里的经济地位却是和社交焦虑以及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都显著。
个人经济地位为中等偏上的,越不容易有社会文化适应困难的情况。而在社交焦虑的维度方面,个人经济地位越高的,越不容易有社交焦虑的情况发生。
说明个人经济地位高的个体相对于经济地位低的个体在社会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表现更好,更不容易有社交焦虑的问题。
关于质性研究的要素分析
在整合质性研究获得的信息时发现,三个选择性编码的提及频率中,心理因素远远领先于社会因素和人际交往因素。
根据选择性编码提及的频率,即问题的代表性,从高到低分析其主要原因和解决措施。关于心理因素的探索分析。
提及频率较多的是消极的自我认知,这些信念包括容貌焦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积极性差,爱拖延,缺乏时间规划。
受访者群体对自我的要求高,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认知,习惯于给自己贴负面的标签,用寻找问题的思维方式应对生活。
访谈的过程中,女生展现的内省程度要高于男生。男生的自我价值感要低一些。
其次是学习压力,大部分被试首先提到的是自己学习方面的困扰,频率多的有期末考试的压力,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平衡问题,以及英语考级的压力。
医学专业是大学中课业任务较重的专业,且医科学生的高考成绩水平普遍偏高,原来在高中里是出类拔萃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更有竞争氛围的组织文化。
大学的学习氛围对个人的意志力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惯了集体管理学习氛围的个体难以适应开放的自主学习的要求,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同学难以克服当下学习压力。
情绪因素在访谈的时虽然提及的频次不算很高,但仍不容忽视。情绪因素直接的关联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情绪因素中,焦虑,迷茫,抑郁这三种情绪是被提及较多的情绪。
一方面这与成人初期这个年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成人初期,面对宽松的大学校园环境,自我意识普遍觉醒,有大部分时间自己支配,导致个体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会遇见各种情况滋生负面情绪,个体也没有足够的心智去应对负面的情绪。
整合心理因素后,更加确定了后续团体心理辅导以“建立自我价值感”为一个单元主题。帮助他们对这几种情绪有更清晰的了解和应对。
针对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因素,采用情绪ABC理论。针对学习压力,确定用正念冥想的方式缓解学习焦虑情绪并帮助团体参与者建立起对学习的正确的态度和信念。
另外引导参与者对自己进行积极关注,学会自我关怀,慢慢扔掉给自己的诸多负面标签,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关于人际交往因素的探索。
健康的人际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交技巧对个体的社会文化适应很重要,良好的社会支持也能能够有效的帮助个体更快的进行社会适应,更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
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个体缺乏必要的社交的自信和技巧。与人相处的信念也影响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而访谈中受访者反馈的人际关系问题,是由于受访者群体对舍友和老师同学在日常相处中有着很高的期待,在他人达不到自身的期待而产生愤怒或委屈情绪时所导致的。
在交往技巧方面,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想要摆脱单身的愿望是被提及较多的。
摆脱孤独感,获得亲密感也是皮亚杰终身发展理论对成年初期发展任务的内容在访谈中,男生对恋爱有更高的期待和愿望,而女生则是对恋爱过程中对方的表现有更多的疑问和困扰。
针对这些人际关系的问题,将“同理心的建立”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单元活动主题。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良好的人及价值观和同理心,增强人际关系中的宜人性和社交技巧。
关于社会因素的探索。生活层面的适应是社会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
同样是进入到新的环境中,面对陌生的地理人文,除了文化距离的因素,先天特质的因素影响个体的社会文化适应水平。
有无集体生活的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原生家庭的支持都影响着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大学之前有过集体生活经验的个体,更容易适应大学的校园生活。
无集体生活经验的受访者,比较容易有宿舍关系困扰。而思考方式缺乏弹性的个体,也更容易有人际关系困扰。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缺乏同理的受访者容易有宿舍矛盾。
思维灵活有弹性的个体,有更强的同理心,更受朋友的欢迎,对生活中遇到的不适应的情况容易选择接纳而不是对抗的信念,会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生活幸福感。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明显的一个因素,把原生家庭的支持分为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
上文已经用数据的方式证明了经济支持高的个体,不容易有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通过访谈发现情感支持能调节经济支持不足的个体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表现。
如同学4说:“我家庭并不富裕,父母身体不好,哥哥早早下学,供我读书,但我们一家人都很温暖,我觉得我很容易知足常乐。就像短视频里说的,毕竟人活着,开心最重要嘛”。
与家庭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的受访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很自然的沟通态度,即使有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也容易比其他的同龄人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行动力去勤工俭学来补贴家用。
研究结果
少数民族医科学生总体上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社交焦虑的总体情况与常模基本一致。
性别,聚居地,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正处于恋爱都不影响个体在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
不同的民族在文化适应上得分没有差异,而在社交焦虑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的学历越高,个体越不容易有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
父亲的学历对个体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影响较小。家庭年收入水平不影响个体社交焦虑的困扰,但在社会文化适应维度,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的个体。
其在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越低,也就是越不会有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困扰。不同的年级无论是在社交焦虑还是文化适应的得分上均是差异显著的。
3年级是较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的年级。家庭的社会地位在社交焦虑的得分上显著差异,家庭地位最低的个体,会显著影响其在社交焦虑方面的表现。
个人经济地位越高的个体,社会文化适应的困扰越轻。在学校里的社交焦虑问题越轻。社交焦虑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社交焦虑能显著预测社会文化适应。
在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中,心理因素相对于社会因素和人际交往因素是影响社会文化适应水平的主要因素。人际交往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维度影响社会文化适应的表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18岁以前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医科学生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
经过6周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社会文化适应数据变化量之间差异显著,且实验组成员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变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得分变化量。
而在社交焦虑的得分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变化量虽有降低但未达到显著。综合分析此次团体心理辅导对于社会文化适应和社交焦虑的实验结果有以下启示。
团体心理治疗对参与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功能方面已经被多方面的证实。团体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主要采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凭借其特有的实践性,成长性,趣味性,体验性,高效性,普遍性,易迁移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群体的喜爱。
在对于改善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上,团体心理辅导也能够发挥其众多优点。
本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意在关注个人内在成长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在修正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的同时也提高自我价值感。
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初期的年龄阶段,对待新体验往往有更强的参与感和更高的悟性,使其能够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得到综合提升。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之一便是超越了传统的言语教学的形式,带着自己的身体感受和理性思考达成领悟。
这种积极体验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并且记住这种好的改变。
良好的体验性,团体成员能够理性对待自己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不合理信念,不习惯性地给予自己进行负面评价,更专注于事情本身。
从而增强个体在面对社会文化差异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在此过程中的自我内耗。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让成员学会带着接纳的信念面对文化差异,有利于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针对社会文化中的环境差异,团体心理辅导成员通过相互分享自己的困难,理解彼此的困难,相互安慰和帮助彼此的困难。
使团体形成了一种和谐接纳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成员被接纳的氛围感染,放下自己内心中一些原来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信念。
结语
总的来说,对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因素用积极的态度看到其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对自身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局限性,带着对自我和环境的悦纳去应对这些现实困难和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