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不赞同对张治中工作安排,程潜出面劝他:别忘了我们都有错

漫步史书 2024-08-10 17:35:04
程潜说:我们都是有过错的人

有关唐生智的故事,我这里有个小故事。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在北京召开,当时唐生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兼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也要出席会议。

就在大会召开之前,程潜突然提出邀请,要唐生智晚上到他家里做客,唐生智到程潜家里以后,才发现程潜不止邀请他一个,同坐的还有陈明仁以及周世钊(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

四个人就聚在一起,一边打牌,一边聊开人大的事儿。

要说起来,程潜之所以邀请他们三人来家里,主要是受周总理嘱托,专门打招呼的:

“本次会议还有一项重要的人事安排要进行讨论,有消息透露,根据毛主席提议,中共中央很有可能把张治中安排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对于中央这项安排,有些人可能会有些异议,不知道诸位怎么看?”

很有意思的是,在场的几人中,只有唐生智站出来明确表示不赞同。

“我唐某不同意中央的这一安排,张治中他是个什么人?难道共产党和毛主席不知道吗?他是罪大恶极的人,他是火烧长沙的大罪人。张治中火烧长沙这一事实,我们湖南人,尤其我们长沙市的人,又谁个不知,哪个不晓啊!对于这样罪大恶极的人也安排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那全国需要安排的人就多了。我唐某是一万个不同意。在大会选举时,我会投他的反对票。我认为像程颂公这样对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大功的人,安排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是完全应该的,是全国人民都拥护的。”

唐生智一席话说的很激烈,让在场的人完全愣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末了还是程潜亲自出面劝说,他历数了过往张治中在和平建国道路上所做的贡献,随后回头目光炯炯的望着唐生智:

“要说‘过’,我认为我们在座的四位,除了周老之外,我们三人都有不同程度地‘过’,共产党不是也对我们做了安排吗?所以我说唐孟公你不要投他的反对票,要投他的赞同票。”

唐生智一下子没了话说,他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南京保卫战

唐生智对程潜说“我们都是有过的人”,自然是心里有数的。

过去对革命的贡献,唐生智是有的。

大革命时期,唐生智应该算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左派将领,双方主张虽然不同,却也不至于动刀动枪的地步,他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尽可能的团结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唐生智对中共的遭遇抱有同情,他的湘军麾下中,也有不少中共党员栖身,比如黄克诚、陶铸、罗瑞卿等等。

不过很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对唐生智的争取不够,以至于后来他彻底倒向蒋介石那一边。

同年八七会议上,毛主席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国民革命军中有几个师和军反蒋,应促成唐生智和何键分化,拉唐反蒋。”

程潜之所以说唐生智有过,主要是抗战时期南京保卫战。

这可以说是唐生智一生的痛。

唐生智儿子唐仁和多年后谈及父亲守南京时坦言,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守不住南京。

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从军事的角度上一再阐述,守南京根本不可能,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哪怕是唐仁和,他在多年以后研究南京保卫战时也坦言:

“当时南京背靠长江,三面绝地,国军海军早已在江阴海战中全军覆没,这代表南京守军的大后方交给日本海军了……陆上的南京城墻32.676公里、外围阵地70余公里,按照需防守阵地总长度计算所需兵力,防守70余公里至少15个德式师、加上2线战地、预备队、守城部队,至少需要40万国军才能坚守。”

那时守南京的国民党军基本上都是从淞沪会战的战场上败退下来的,番号虽然众多,但兵力大多都不全。

后来有人说守南京的部队差不多有十万人。

根据《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南京保卫战》最后一页记载,南京守军有部队87师、88师、36师、74军、66军、83军、第2军团、教导总队、宪兵3个团(还有部分警察),总兵力为81000人。

当然,如果按照番号去统计,南京守军总兵力超过15万,如果满编的情况下则能达到18万,但在当时情形下,基本上不可能满编,据唐生智后来回忆,即便是守城的8万残兵,其中有3万都是新兵。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守不住,可蒋介石偏偏却犹豫,他所犹豫的地方在于,南京是一国之首都,如果一枪不放就丢给日本人,中华民族威严何在。

在绝大多数人都主张南京不可守的情况下,时任训练总监部总监的唐生智主张死守。

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会后同他商量派谁来防守,当然从唐生智后来回忆的情况来看,无论蒋介石如何表态,就是唐生智本人了。

国民党当局军事会议后没多久就宣布了命令,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军司令,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

在当时,不少人都认为,唐生智是自告奋勇承担此责任的,目的是凭借此战翻身,可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白崇禧晚年回忆南京保卫战时说了句公道话:

“唐生智起立发言,慷慨陈词,自愿防守,他批评抗战以来中下级士官牺牲甚多,但未见有高级军官牺牲者,他愿担负防守与城共存亡。”

妻儿家眷全留在南京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唐生智行为无疑大勇,

更为关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守城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家眷都留在了南京。

据唐仁和回忆:

“当时包括我母亲在内,全家人都在南京。我母亲还记得,那个时候天上是飞机,天天轰炸,我们住的地方都落了炸弹。我们家还有一条狗都炸死了,父亲特别喜欢喂狗,是一条德国的狼犬。”

唐生智心里很清楚,南京是守不住的,他此举就是要告诉世人,自己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不仅如此,他还下令撤走了长江南岸所有的船只,以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动对南京的进攻,至13日,南京陷落。

应该指出的是,即便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南京守军仍然顽强与敌血战,使得每一处进攻的日军均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几乎每一处阵地,守城官兵都是抱着与敌同归于尽的想法作战的,上至各师旅团长,下到每一个士兵,因为装备远不如日军精良,所以守城官兵战至最后,都是身上缠满了手榴弹冲向敌阵。

不过,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明知道南京守不住,那么为何没有在事前就撤离南京的百姓呢?

答案是,已经撤离了一大半。

事实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南京的市民就进行了有序的搬迁和撤退,宋希濂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记载,当时南京人口总是近百万,至12月初时还剩下三十多万没有撤。

根据南京市户口统计专门委员会办事处编辑的《民国二十五年度南京市户口统计报告》:

“全市945544人,中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向外地迁移.在1937年11月初,南京市常住人口中尚有54.7余万人没有迁移,其中城区人口中有37.9万人没有离开南京。随著11月12日上海的沦陷和11月20日南京政府的迁都,南京又开始了第二次迁移。”

当时,已经撤退到武汉的国民政府注意到了南京保卫战进行的远不如淞沪会战时的情形,至12月11日中午,蒋介石就已经在考虑撤退计划,并命令在江北的顾祝同给唐生智打电话。

唐生智犹豫再三,答应向全军通报最高统帅部意图后再撤退,并将撤退时间定于12月14日。

可战局恶化很迅速,完全超过唐生智预料。

1937年12月12日,唐生智在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出示了最高统帅部下达的撤退命令,正式撤退。

只是可惜,因为撤退计划一开始就不周密,导致了南京守军在撤退中完全混乱,进一步加剧了伤亡。

根据战后统计,日军此战中被我军击毙约3000余人,受伤9000余人,而南京守军8万残兵,战死达40%,受伤的不计其数。

日方统计中方守城部队突围人数在45000余人,有36000余人被俘,而根据南京大屠杀60年祭专辑给出的我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32144人。

功过是非

有人认为,唐生智应该做到与城共存亡,这样至少可以做到青史留名。

也许,唐生智的名字会与后来在抗战中牺牲的张自忠并列。

可唐生智仓皇从南京撤离,从此以后饱受后人苛责。他本人则终身不谈这件往事,直至六十年代以后,才把当年的一些细节说给儿子听。

我认为,这件事情要一分为二的去看。

唐生智作为南京卫戍司令,他对南京失利自然应该负有直接责任,这个无论谁来也没话说,从南京保卫战的整体作战过程也不难看出,他军事才能并不高。

至少是不该撤掉长江南岸全部的船只,做“破釜沉舟”的态势,毕竟此时南京的情形与当年项羽完全不同,那时项羽是处于进攻状态,以少击多,而唐生智是要做防守。

唐生智应该在明知道南京守不住的情况下,首先是要安顿城中百姓撤退,即便是时间上来不及,也应发出公告,要求百姓尽可能的去躲避,其次制定完备的撤退计划,命令守军各司其职,交替掩护撤退。

可惜这两点唐生智都没做到。

据唐仁和回忆:

“南京失守以后,父亲向蒋介石述职了。后来成立远征军,蒋介石就跟我父亲说让他去远征军当司令,我父亲就说他身体不行去不了,就没有去做远征军司令。一是他自己身体条件差,再一个压力也大。蒋对他还是很宽宏大量的。从蒋介石的日记,还有台湾的资料来看,蒋介石都没有对我父亲说什么,一直没有说什么。”

当然,从客观角度来看,当时南京卫戍司令,本来就是蒋介石推出来背锅的,唐生智在抱病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站出来,甚至就连家眷也都安排在城中,并在日军劝降时,仍能保有风骨,无疑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0 阅读:922
评论列表
  • 2024-08-20 11:08

    唐还有脸说三道四,张治中在上海还卯足劲打了一场,老唐在南京牛皮吹的震耳欲聋,声称要与南京共存亡,又把船只弄沉弄走,断了官兵后路,然后自己不声不响的逃走了,南京死了那么多人,这货该上军事法庭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