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当中学老师:我不是为了“躺平”

茶小满日记 2024-09-11 17:53:06
导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校硕士、博士选择进入中小学教育,而不再扎堆于高校或大企业。北大博士郑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博士毕业后选择了成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抛弃了高薪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怀揣着“改变一代人”的理想走上讲台。然而,在中学教育的现实中,他的教育理念与应试教育发生了激烈碰撞。面对高考的压力和现实的制约,郑老师试图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在不失去理想的同时,适应教育系统的实际需求。

一、放弃大厂,我选择了讲台

很多人问我:“北大博士,为什么要去中学教书?难道不去互联网公司或者投行吗?”其实,我在本科时期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当其他同学在准备出国深造或者进入大厂的时候,我开始思考,真正想要改变社会,应该从哪里入手?我发现,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想要让未来的一代人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教师这一职业是最好的切入点。

我记得大学期间,周围的同学都在为GRE、GPA忙碌,但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我们努力刷分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获取一张漂亮的文凭,还是为了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于是,我决定通过教育来影响下一代,帮助他们在应试体制之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刚开始进入中学教书时,我充满了理想主义,觉得自己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我试图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和问题讨论,启发学生们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然而,当我开始接触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时,我才意识到现实的无情。学生们需要为高考做准备,而高考并不关心你有多少种解题思路,只要你能准确无误地得出“正确答案”。

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不得不放弃一些个人的教学理念,转而专注于让他们熟练掌握几种高效的解题方法。我的教学方法从自由讨论逐渐变得“标准化”,因为这才是对学生最有利的选择。尽管如此,我依然会在课余时间和感兴趣的学生讨论数学史或者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希望他们能在高考之外,看到数学的更多可能性。

三、探索中间道路:教学与创新的平衡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一条“中间道路”。在常规的数学课堂上,我会严格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确保学生在应试上不吃亏。而在课外,我则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帮助那些对数学和科学有更深兴趣的学生拓展视野。这些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更多实用的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曾让学生们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作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修改,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效率,也让他们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同样,在数学竞赛和科创比赛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得奖而拼命钻研评委的喜好。

结语:理想与现实并不冲突

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并不是我“躺平”的选择,而是我追求理想的一种实现方式。在教育的道路上,尽管应试教育有其局限,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科之外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我相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果你是家长或者学生,你如何看待现有的教育体系?你觉得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能否找到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探讨教育的未来。

1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