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很快就认清了日本的侵略真面目,为了保住咱们民族,保护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利益,我们立刻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揭露。但说到要联合全国的力量一起抗日,这个过程可不简单,花了快6年的时间。
1937年那会儿,日本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国共两党一看形势紧迫,赶紧商量着联手,就这么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合作。
就在那会儿,红军进行了整编,主力部队呢,变成了国民革命军的第八路军,而其他地方的红军和游击队,也都改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的新编第四军。
说起来,到了1937年快结束的时候,红军的改编工作就算搞定了,从此以后,“红军”这个名字就在咱们国家的历史上消失了。
但是,在咱们党和军队的奋斗历史上,有那么一支特别的队伍,就是那位文官杨文瀚领头的地方游击大队,他们跟抗日先遣队的红十军团关系紧密,还是红军的最后一支力量,结果在1943年年底没了踪影。
这究竟是怎么个情况呢?
【抗日先遣队的由来和行动】
但那时候的国民党政府,说白了就是蒋介石领导的那个政府,却死心眼地守着“要想对外就得先摆平家里”的那一套,不去抵抗日军,反而对日军低头。同时呢,他们还对我们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斗争下了狠手,不停地打压。这让我们党只能忙着反“围剿”,根本没法专心去对付越来越紧急的国家大事。
但是,蒋介石调集了一百万大军,对我们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的好几个月里,大家都没太注意到的是,我们党悄悄地把一部分主力红军拉出来,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队,叫做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这个先头部队是从红七军团以及它下面的第十九师重新组合来的,在内部还是叫做红七军团。
中央给原来的部队加了2000人,总人数达到了6000多,然后重新编成了3个师。老领导们,像军团长寻淮州、政治委员乐少华,还有政治部主任刘英,他们的职位都没变,还是带着大家继续干。
要说一下的是,这支军队的参谋长是粟裕,同时呢,还派了个随军的中央代表,他叫曾洪易。
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先头部队,主要就是为了两件事。
首要任务是针对现在反“围剿”战斗的实际需求,中央打算让先遣队往北走,深入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后方地带,就是闽浙赣交界的地方,去开辟一个新的苏维埃区域。这样做能拖住敌人,给中央根据地减轻点负担。
第二个重点就是为未来打算。我们党心里明白日本侵略者的真实面目,一直牢记着抗日的誓言。中共中央派出的先头部队去了北方后,就在敌人的后方大声宣扬抗日的思想,告诉大家我们党是反对内战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团结起来,一起抗日。
带着这两个特别重要的使命,先遣队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很容易料到,先头部队的一举一动,敌人侦察起来轻而易举。
没多久,我们就感觉到不对劲,紧接着敌人就开始想办法要干掉我们的先遣队。
为了甩掉敌人,红七军团的领导们,也就是先遣队的头头们,琢磨着别往赣东北跑,得奔赣南去。他们打算到了那边,就和当地的党组织联手,打游击,好把皖赣这片的苏区给扩大起来。所以,他们决定就地跟地方党合作,一块儿干这游击战的活儿。
他们的这个想法获得了中央的回电支持。
红七军团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跟闽浙赣军区的红十军联手行动,一起打仗。
红七军和红十军,它们后来合并成了红十军团。这事儿发生在1934年,两支队伍就这么合到了一起,变成了红十军团。
【红十军团的组建和发展】
红十军团的成立,是我党和军队坚决举起北上抗日大旗、集结力量对付日本侵略者的一个自然产物。同时,它也是保卫我们原有的苏区、向浙皖边界进军并开辟新苏区的坚强后盾。
红十军团是在1934年11月那会儿成立的,说白了,就是把红七军团和闽浙赣军区的红十军给合并到一块儿了。
在那时候,闽浙赣军区原来的头儿刘畴西,直接挑起了红十军团团长的大梁,而之前七军团的政委乐少华呢,也接过了政委的担子。
红十军团包括第十九师和第二十师,这两个师是由原来的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并重组的。
刘畴西和乐少华,他俩一个当上了第二十师的师长,一个成了政委。第十九师那边呢,寻淮州挑了大梁做师长,聂洪均做了政委,而政治部主任的位子,则是刘英的。
差不多一个月前,红十军团还没正式宣布成立那会儿,第五次跟敌人“围剿”干仗没打赢,所以中共中央就带着中央苏区的红军开始走长征这条路了。
在大后方留守的,是新成立的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它们在中央苏区扎下了根。这次,方志敏被委以重任,他既是苏维埃政府的主席,也是军区的司令员。曾洪易呢,他既是省委书记,也兼着军区的政委。还有粟裕,他被调过来做了军区的参谋长。
得提一句,原先的红七军团充当了先锋部队的角色,后来就直接归中央军区来领导了。
这就是说,红七军团跟红十军合并成了新的红十军团,而这个新军团是直接归中央军区管的。
合编的事儿搞定后,咱们红十军团就接到了中央军区的命令,得立马去皖南那边打仗了。这回,方志敏当上了主席,带着咱们十军团一起行动。
敌人穷追不舍,红十军团在头一场战斗中吃了败仗,遭受了惨重的伤亡。
第十九师的领头人寻淮州受了重伤,最后不幸牺牲,他们团的团长黄英特也在战场上丢了命。这次战斗,第十九师的伤亡人数超过了三百多人。
后来,红十军团又跟敌人打了十多场仗,但因为人数和武器都比敌人差太多,赢的时候少,输的时候多。他们只能边打边退,处境变得非常艰难。
过了好几个月,时间来到了1935年1月,红十军团碰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攻击,拼尽全力也没突围出去。领导人方志敏被抓了,最后牺牲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粟裕带着800多名红军战士成功冲了出去,他们跑到浙南地区,继续跟敌人打游击战。
红十军团剩下的战士们,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头,跑遍了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好多地方。他们一次次地突破国民党大军的包围和追击,还拖住了敌人好几十万兵马。这么做,就是为了给中央苏区松口气,给中央红军的大转移打了个好配合。
但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一直是我军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直接关系到战斗的输赢和战士们的生死。红十军团虽然努力进行游击战斗,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不少年轻的红军战士也因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文官挑大梁,因错误决断走向覆灭】
方志敏带着的红十军团,在1935年1月的时候差不多都打光了。留在江西,等着红十军团回来的闽浙赣省委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大局考虑,立马改变了计划。他们决定分开成三队,各自去打游击战。
当时,杨文瀚担任着苏区葛源区的区委头头,他也是其中一员。
红军留守的游击队伍,头头们都是省委来的干部,他们之前压根没摸过枪杆子,打过仗。所以后来啊,就免不了接二连三地吃亏,局势越来越危急,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这样的变化,让宣传干部杨文瀚走到了战斗的最前沿,后来,这位原本负责文案工作的官员,扛起了重担。
杨文瀚以前从没搞过军事斗争,但到了关键时刻,他军事上的本事可真让人刮目相看。他硬是把那支只剩下30多人的游击大队,带得威名远扬。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整整一年里,他们孤军奋战,居然还能游刃有余。
不过,单打独斗的坏处就是消息完全不通。
杨文瀚早已对和国民党的斗争习以为常,但在1937年下半年,他突然听说国共要进行第二次合作,而且陕北的红军主力也愿意改编。他第一反应就是心里犯嘀咕,接着就是不愿意接受。
另外,杨文瀚特别崇拜方志敏,那位在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作为方志敏的铁杆粉丝,他对国民党怀有强烈的仇恨,这种情绪深深扎根在他心里。所以,不管上级领导怎么劝说他,尝试做他的思想工作,他都坚决不接受改编的决定。
实际上,在那段时间里,杨文瀚在抗日的大目标上,就经历过那么一回思想挣扎。
他点头答应去山下和国民党部队商量事情,可没想到走到一半的时候,国民党军突然偷袭,结果他们这边有十几个游击队员牺牲了。
到这时候,杨文瀚对国民党的恨意更重了,他冲动到对中共南方局派来他管辖地方,传达党的新政策和任务的人下了狠手。
皖赣特委派去山上负责动员工作的县委书记李春望,还有两位区委书记,他们的不幸遇难,都是杨文瀚干的。
甚至,杨文瀚的老上司、省委一把手关英,遵照中共东南分局的安排,前去给杨文瀚做思想工作,结果却被杨文瀚给害了。
那时候,红军的主力部队都已经换了新名字,变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而杨文瀚带着的游击大队,就成了最后一支还叫红军的队伍。
杨文瀚捅了大娄子,本来就跟组织不是一条心了,加上他一直拿着武器跟国民党军对着干,这让国民党军动了真格,打算“用武力一举消灭”他。
杨文瀚带着的游击大队,人数不到500,在没人支援的情况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那段没有固定吃住地方的日子里,杨文瀚领着游击大队,在接下来的四年多,一直在皖赣边界来回打游击。但一直没找到个安稳的地方扎根,所以到了1942年,他们只好又回到了之前待过的地方。
然而,就在他们回去仅仅半年后,不小心撞上了国民党军队的埋伏,被打得元气大伤,最后只剩下了二十多号人。
逃出险境的杨文瀚,后来改了名字,一门心思扑在搜集武器和招募人手上,打算“卷土重来”。
不过到了1943年,当他跑到一个地方去买枪时,被当地的国民党乡丁给盯上了。那些乡丁赶紧报告了他的位置,并且在国民党军队赶到之前,就挡在了他的前头。
最终,杨文瀚遭到了枪决,而那最后一队红军也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毛剑杰讲述:那最后一支红军游击队咋就没了呢?在党的生活杂志2015年第二期中,毛剑杰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他讲述了最后一支红军游击队的消失过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得从头捋捋。这支红军游击队,在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困苦后,最终走向了何方?毛剑杰在文章里给出了答案。他说,这支队伍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继续战斗。最终,他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这就是那最后一支红军游击队的结局。毛剑杰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安徽中共早期历程 第一卷:1923至1949年》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早期发展历史,时间跨度从1923年到1949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徽地区的共产党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他们组织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为安徽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详细记录了安徽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几个党员,到后来逐渐壮大的党组织,他们在安徽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些共产党人们坚定信仰,勇往直前,为安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书中也描绘了安徽地区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历程。共产党人们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毫不退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的信念。在他们的努力下,安徽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不断的胜利,为最终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安徽中共早期历程 第一卷:1923至1949年》这本书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早期发展历程,展现了共产党人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