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年年防汛,欧美国家不这么做?西班牙一场暴雨,揭露真相

影说事观 2024-11-05 02:48:24

10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西班牙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在世人面前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巴伦西亚地区8小时的降雨量相当于全年总和,超过200人遇难,更多人失踪。

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这恐怕只是个开始。遮羞布被无情地扯下,暴露出的是西方世界在灾害应对能力上的巨大漏洞,以及“小政府主义”在危机面前的苍白无力。

对比之下,中国坚持多年的防汛体系,以及在灾害面前展现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力,显得尤为耀眼。这不禁让人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引以为傲的西方强国,在面对天灾时如此狼狈?

巴伦西亚的洪水,并非完全是天灾。深入挖掘,不难发现“人祸”的痕迹。佛朗哥时期,西班牙大力兴修水利,马德里等内陆城市拥有完善的蓄水和泄洪设施,例如伯纳乌球场地下的巨型蓄水池。

然而,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等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博弈,长期抵制水利设施建设。

他们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劳民伤财,拒绝加入国家水文计划。这种短视行为,最终酿成了苦果。试想,如果这些地区拥有足够的水利设施,这场灾难的损失是否会大幅减少?答案不言而喻。

这让人联想到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视行为,为了追求GDP增长,忽视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最终,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被一次次灾难所吞噬。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灾难来临之前,西班牙政府并非没有预警。巴伦西亚被划为“橙色预警区”,然而地方政府却轻描淡写地表示“雨水会在下午6点减弱”。

直到晚上8点,洪水已经肆虐,第一条手机预警才姗姗来迟。这种迟钝的反应,无疑加剧了灾难的破坏力。许多民众措手不及,被洪水卷走。

灾后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深夜,街道上积水未退,气温骤降至11℃左右,水温更低。这意味着,即使幸存下来,也面临着失温的风险。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地方政府却几乎毫无作为。反倒是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数万名志愿者带着物资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和清理工作。这种“民间自救”的景象,既令人感动,也令人心酸。它折射出的是政府在灾难应对上的失职和缺位。

西班牙的灾难,暴露了西方“小政府主义”在危机面前的无力。这种模式强调政府职能最小化,将更多的责任交给市场和个人。

然而,在灾难面前,市场机制往往失灵,个人力量也显得微不足道。只有强大的政府才能有效组织资源,协调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承认救灾反应不足,并迅速部署军队救灾。但这只是亡羊补牢。

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在飓风灾害面前的表现更加令人失望。拜登政府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美军和国民警卫队甚至被曝出故意吹飞救灾物资的丑闻,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主打一个你想活命就得自救。

这与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灾难面前,政府始终冲在第一线,调动一切资源,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种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执行力,正是中国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灾害的关键所在。

西方国家一直鼓吹其制度的优越性,然而,在灾难面前,他们的“优越性”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不禁让人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福祉?

与西方国家的“裸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防汛抗洪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这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的结果。

中国地处季风气候区,洪涝灾害频发。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洪水抗争的历史,塑造了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防灾意识。“年年防汛”并非一句空话,而是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的防汛体系,并非简单的“堆硬件”,而是涵盖了预警系统、水利工程、应急预案、社会动员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预警系统是防汛的第一道防线。中国的气象监测网络覆盖全国,能够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与西班牙巴伦西亚政府迟钝的预警形成了鲜明对比。

水利工程是防汛的重要保障。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包括大坝、堤防、水库等。这些工程能够有效控制洪水,减少灾害损失。这与西班牙部分地区缺乏水利设施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应急预案是防汛的关键环节。中国各级政府都制定了详细的防汛应急预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流程。一旦发生洪涝灾害,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高效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

社会动员也是防汛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防汛抗洪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一旦发生灾害,各级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都会积极参与到救援工作中,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与西方国家更多依赖“民间自救”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如此。

近年来,中国成功应对了多次重大洪涝灾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虽然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战胜了洪水,展现了中国防汛体系的强大韧性。

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原因,世界各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天灾。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国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共同研究防灾减灾技术,互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防汛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此外,科技创新也是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的关键。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更精准的预测、更有效的预警和更科学的决策。

面对灾难,我们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西班牙的教训值得深刻反思。“小政府主义”并非万能灵药,在灾害面前,更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积极承担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西方国家应该从中国的防汛经验中汲取营养,加强政府在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将越来越频繁,这将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严峻考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经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0 阅读:17

影说事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