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宣布汉语成必修课:抛弃70年,又为何重新捡回这块“宝”?

影说事观 2024-12-04 04:49:18

越南将汉语纳为为小学三、四年级的必修课。

汉字对越南来说,不是新朋友,而是老邻居。两千年前,它陪着越南从小走到大。可后来,这块“瑰宝”被嫌弃了,甚至被彻底抛弃了七十年。

如今,越南却主动拾回了这段缘分,究竟是为什么?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字首次踏足越南。

对当时还停留在原始社会边缘的越南来说,汉字就像一件“黑科技”。它不仅是符号,更是打开中原智慧的钥匙,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治理模式和文化思想一股脑儿带进了这片土地。

到了汉代,汉字的影响更深,儒学和中原文化成为越南文化的根基。尤其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士燮在交州推行教育,推广汉字,被后人称为“文献之邦的开端”。

越南人从那时起对汉字既佩服又倚重。学会汉字,不仅意味着知识,还有机会跻身社会精英。

越南对汉字的热爱持续了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以汉字为基础,教育和国家史书全都离不开汉字。

1075年,越南开科取士,彻底把汉字绑上了国家发展的主轨道。越南人并非一味照搬,他们结合自身语言特点,创造了“喃字”。

喃字是用汉字的部首和结构拼凑出的新文字,专门用来记录越南语。但喃字太复杂,书写和学习都麻烦,难以撼动汉字的地位。

结果,汉字仍是“正统”,喃字沦为文学创作的“小众玩具”。

直到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来了,情况变了。

法国人很清楚,汉字和越南的民族认同紧密相关。于是,他们强推“国语字”,用拉丁字母替代汉字,以此削弱越南的文化根基。

1919年,越南举行最后一次汉字科举,汉字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法国人的算盘也没完全得逞。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法语取代越南语,但越南人没有上当,反倒把“国语字”本地化,变成了记录越南语的工具,甚至用它作为反抗殖民的武器。

1945年,胡志明用国语字写下《独立宣言》,宣告越南的独立,国语字从此成为官方文字。

汉字虽然被抛弃,但它的影子始终留在越南。

寺庙的匾额、春节的福字贴、宗教仪式中的碑文,无一例外都印着汉字的痕迹。越南人或许不再用汉字书写,但它从未从他们的文化中彻底消失。

这块“瑰宝”被暂时搁置,却没有被遗忘。直到全球化浪潮兴起,汉字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越南,重新拾起汉语,一方面是经济现实,另一方面是文化认同的微妙变化。从经济上看,汉语已经变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中越贸易额2023年达到了2297亿美元,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汉语的人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越南的招聘市场有句老话:会汉语,就不愁饭碗。汉语甚至成了高薪岗位的入场券。对于普通越南家庭来说,学好汉语,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更可能改变命运。

除了经济动力,汉语热还离不开中国文化的传播。

越南年轻人迷上了中国的影视剧、短视频和综艺节目。这些内容通过社交媒体传递,让许多越南人对汉语产生了兴趣。更有意思的是,越南的春节传统也一直和汉字绑定在一起。

福字、春联、庙宇匾额,甚至宗教仪式,都离不开汉字。可以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娱乐,汉字都在越南人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此外,每年有五万多越南学生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留学。

中国的学费相对便宜,奖学金政策又好,许多普通家庭负担得起。对这些越南学生来说,学会汉语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更是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捷径。

越南重新重视汉语,并不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让汉字成为越南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在国语字取代汉字后,越南人依然需要汉字来解读历史文献和传统典籍。

汉字是越南与过去对话的桥梁,也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越南重新拥抱汉字,既是经济和文化双重需求的结果,也为越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可以预见,汉字和汉语将在越南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书写这段跨越千年的缘分。

参考资料:越南“中文热”的背后 环球时报 2024-07-13

75年前的越南人都会说汉语 澎湃新闻 2024-02-26

越南是怎样废弃汉字的 澎湃新闻 2016-03-18

0 阅读:95
影说事观

影说事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