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陷入重围,17勇士强渡大渡河,多年后杨得志:其实是18勇士!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9-26 12:31:23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进入云南,带着滇军连续兜了几个大圈子,随后又向北折回,从西昌大道抵达大渡河畔。

大渡河是通往川西北的天险,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要向川北发展,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建立根据地,匆忙命令各路国民党军沿着大渡河围追堵截。

蒋介石采取的策略是“南攻北堵”,由薛岳率领的中央军部队渡金沙江后向西昌方向前进,跟在红军屁股后面,又命令刘文辉的24军沿着大渡河西岸布防,阻止红军再返回西康。

又命令川军的杨森部队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参加围堵的各路国民党军有十余万人,势欲将红军包围在大渡河以南消灭。

5月中旬,大渡河上游连降暴雨,河水水位陡涨,等到红一军团第一师抵达大渡河畔时,见到河水声势汹涌,好不怕人。

大渡河

当时,河面的宽度达近三百米,水深十多米,上游河水咆哮而下,翻滚着泡沫的浊浪滔天,像千万头发了狂的犀牛巨象,势不可挡。

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强渡大渡河,为红军开辟前进道路的任务交到了红一师一团肩上,红一团团长是杨得志,政委是黎林(1937年在延安病逝)。

为了加强红一团的力量,当时担任先遣队司令的刘伯承又把红一军团的工兵连,炮兵连配属给杨得志,虽然炮兵连只剩下了三门82mm迫击炮和几枚炮弹,后来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作用。

5月24日晚上,红一团一日一夜走了140多里山路,连夜赶到了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根据杨得志获得的情报,这里有2个连的川军把守,就是为了阻止红军过河。

但是,川军压根没有想到红军会来得这么快,在他们的盘算里,红军此时应该还在彝族聚居区和那些“野蛮人”打得你死我活呢!

今天的安顺场

敌人的麻痹大意成了杨得志手上最大的筹码,以至于红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安顺场的时候,川军的哨兵还迷迷糊糊地问“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双方短兵相接,只用了三十分钟,两个连的川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也难怪,因为川军的连长、排长们不是在打牌就是在睡大觉。

杨得志本以为在安顺场多少能够缴到几艘可靠的船只,没想到现实却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因为战士们找遍了整个小镇,只找到了一艘小木船。

原来国民党方面为了防止红军渡河早就下了命令,要求把河边的所有船只一律烧毁,这艘船多半是安顺场的地主们为了以防红军打来时运送金银细软过河用的。

更要命的是,这艘木船还没有船工,有船也只能望着大渡河干瞪眼,这可把杨得志等人急坏了,他们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

安顺场的红军船

等到天亮时分,杨得志找来一营长孙继先,让他带着几个人到周边的山沟里去找会驾船的船工,一面又让工兵连试着在大渡河上架桥。

工兵连长望着湍急的河水,无可奈何地向杨得志摇摇头:像这么猛的水流,插根木头下去立马就会被冲走,还架桥?想都别想了!

那么泅渡呢?大渡河的虚实无人知晓,300米的河面也太宽了,下面到处都是旋涡,就算你水性再好,人终究不是大自然的对手,贸然下水也是有死无生。

想来想去,还是只能靠渡船!但运气不错的是,孙继先他们连说带哄,总算找到了十几个船工,他们听说红军是给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便自告奋勇地赶来了。

杨得志站在大渡河南岸的制高点,举起望远镜端详着对岸的敌情:现在北岸的敌军数量大概有一个营,主力都在对岸的一个小村庄里,外面还筑起来几个简单的碉堡,至于岸边却没有见到一个敌人。

红军时期的杨得志

川军这样部署,用意非常明显:就是想要等红军刚刚登上河岸的时候,凭借高处的火力发起反冲锋,把红军赶到大渡河里。这就是兵法上常说的“半渡而击之”。

看来对方还是懂一些兵法的嘛!杨得志冷冷一笑:敌人虽然狡猾,但他们也太低估红军的压制火力了,得到加强的红一团现在光轻重机枪就有几十挺,还有当时比较罕见的冲锋枪,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他立即下令:所有轻重机枪进入阵地,迫击炮和特等步枪射手就位,等敌人露头,听他命令开火!

像这样的火力配置,压制川军一个营应该是绰绰有余。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只船也就能运送几个人过河,水流这么猛,上面的人多了船容易翻。

杨得志让孙继先挑选几个枪法好、胆子大的战士充当敢死队,坐第一船渡河。但没想到孙继先发布这个消息后立马被营里的战士围得水泄不通,人人都吵着要当第一个过河的先锋。

孙继先

孙继先没了主意,只好向杨得志请示,杨得志想来想去,还是从一个连里面挑人比较稳妥,因为大家平时的磨合好,一旦交火或者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应变也更快。

随后,孙继先让二连整队集合,他从二连里挑选了十六位战士,由二连长熊尚林(1942年在抗战中牺牲)带领乘坐“渡河第一船”。

杨得志看到每一位选出来的勇士都生龙活虎,暗赞老孙的眼光不错,本来大家都要出发了,没想到二连通讯员却冲了出来,大喊着“我一定要去!”

小小的木船坐八个人就挺悬的了,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危险,但孙继先却被通讯员的勇气所感动,考虑片刻同意他加入了强渡的队伍,就这样,连孙继先在内渡河的十七人变成了十八人。

杨得志给孙继先带领的十七个人分配了最好的装备: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再加上一些简易的工具。

多年后,杨得志和两名健在的船工在一起

强渡的部署是:每船九个人,第一船由熊尚林带队,第二船由孙继先带队,当然如果木船被打坏或者打沉那就没有第二船了。

杨得志的心跳到了嗓子眼,红一团其他人的心也都跳到了嗓子眼:可以说这一刻红军的命运就交给他们十八人了!

第一船出发之后,杨得志立即命令各类轻重火器开火掩护,在神炮手赵章成操纵的82mm迫击炮的火力下,对面的敌人碉堡第一炮就被炸上了天。

划桨的船工们知道时间紧迫,只恨不能多生双臂,扳桨的手抡转如飞,杨得志看到敌人的子弹在小船周围激起片片水花,不由得心生焦躁,三百米的距离如此漫长,每一秒都是煎熬!

终于,第一船的战士们靠了岸,对岸高处的川军机枪子弹和手榴弹顿时倾泻下来,打得岸边石子乱飞,烟雾升腾。

红军炮神赵章成

杨得志看到起码有一百多个敌人正从小村子里跑出来,就知道他们准备反冲锋了,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弄不好熊尚林他们要糟!

他急忙命令炮连长赵章成:开炮掩护!

就在这间不容发之际,两枚炮弹不偏不倚地炸在敌群中,炸得敌人鬼哭狼嚎,乱作一团。杨得志部署在南岸的火力趁机延伸射击,组织严密的火力阻击敌人。

就这样,熊尚林等九人以一当十,冲进了对岸川军据守的工事,但他们依然身处敌人的包围之中。

与此同时,木船已经回到了南岸,孙继先带着第一批的八名战士飞快登船,向对岸进发。当然敌人也没有闲着,他们的机枪依然在朝着木船疯狂射击,打得小船在波峰浪谷里不断作“之”字型规避,一时间险象环生。

当年写照

水流湍急,一不留神,小船竟然被河水冲出了十几米,然后猛地撞在一块大石头上。杨得志急得眼前一黑,差点吐血。

但接下来的一幕更让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那些勇敢的船夫们竟然做出了看似不要命的举动,四个船夫跳下了船,双脚踩在礁石上,用自己的背顶住船帮,硬是把小船一尺一尺地往外挪!

另外四个船夫则吃力地把小船用竹篙往前撑,花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让小船靠上了北岸。

北岸的川军人多势众,却奈何不得十八名红军勇士,十八挺冲锋枪的子弹像水一样泼出去,他们每一振臂就是十八枚手榴弹,终于硬生生在北岸开辟了一块滩头阵地。

过了一会,小船又回到了南岸,杨得志亲自带着几名重机枪手坐上第三船前往北岸巩固阵地,随后又是第四船,第五船……到了第二天早上,红一团才全部过了大渡河。

多年后的孙继先和杨得志

几天后,当时的中央红军手抄报《战士报》第186期刊登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并列出了十七勇士的名单。

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刘伯承、聂荣臻等老帅在撰写回顾长征的文章时都沿用了“十七勇士”的说法,1964年总政治部也确定了“十七勇士”的概念。

但作为一线指挥员的杨得志在晚年却说:“我们可以把奋勇队的十七位同志称为英雄,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十八勇士也没错。”

不管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当年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0 阅读:29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