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高成儿
点击此处查看上一期内容
通过《道咸宦海见闻录》等资料,我们对道光年间的官场腐败有了一定了解,可以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但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与此同时,还存在其他眼花缭乱的腐败行为。这样的王朝,这样的社会,除了继续糜烂下去,走向衰亡,似乎没有其他结局可言。
身为最高统治者的道光皇帝,他难道就没有任何想法?不愿做任何改变?当然不是的。在封建专制社会,皇帝虽然是孤家寡人,对许多下情不了解,比如衣服打个补丁要多少钱,买个鸡蛋要多少钱,常常被内务府耍的团团转。但涉及到威胁王朝统治的负面行为,总有个别忠臣会向他奏报。更何况道光三十九岁才当上皇帝,为臣多年,对于官场的腐败不可能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不,嘉庆皇帝刚刚驾崩,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英和就向道光提议,要清查中国官场的陋规。
陋规是什么?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正常税收之外,官员向老百姓征收的附加费用。既然官府已经规定了纳多少税,为什么还要额外交钱呢?官员们给出的理由是办公经费不足,俸禄太低,如果没有陋规这部分钱,各地官府无法正常运转,大清的统治便形同虚设了。和明朝一样,清朝官员的薪水过低,堂堂一品大员,年薪仅仅18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三四万人民币,这个收入,这么一大家子人,还有保姆、轿夫、人情往来等方面的支出,在北京那样的一线城市怎么生活?其他级别的官员收入就更低了。雍正皇帝得知后,下令发养廉银,这笔钱的出处就是陋规。还有一方面就是官员之间的钱财往来,比如下级给上级的各种孝敬,地方官给京官送的各种礼物,比如别敬、冰敬、炭敬、瓜敬……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在这个过程中,就滋生了许多腐败行为。陋规项目繁多,收多少钱也没有定数。官员们常常多收,中饱私囊,一部分所得的确拿来做办公经费、养廉银,但大多数进了自己腰包,拿去挥霍无度,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甚至贿赂长官,祈求升官发财了。到头来最受伤的还是老百姓,大清朝的统治更加不得人心了。对此,道光在英和的建议下,决定彻底整顿,他接连发布上谕:
“著该督抚督率藩司,将所属陋规,逐一清查。应存者存,应革者革。勿博宽厚之名,勿为溪刻之举,务各秉公详议,期于久远可行。或以此之有余,补彼之不足,俾府厅州县,足敷办公而止。奏定之后,通行饬谕,如再有以赔累为词,于此外多取于民者,一经发觉,即行从重治罪,不稍宽贷。庶廉吏得以措施,贪人无从影射,此系朕恤吏之心,正所以爱民之意,名实不淆,吏治清而民生自厚矣。”
御史郑家麟听说皇帝要彻查陋规,非常高兴,建议由各地总督、巡抚亲自带队实施,避免流于形式、有名无实,道光皇帝非常认可,批示道:“各省地方陋规,相沿已久,皆以俸廉不敷办公为词。而年甚一年,靡有底止。是以前降谕旨,令各督抚清查陋规,分别应存应革。俾州县不能诿为赔累,而小民不致以有限之脂膏,日受朘削,此朕爱民之心,不能不转筹恤吏之道,非欲特宽禁防,听不肖官吏之饱其溪壑也”。
主要的举措就是各封疆大吏作为组织者,查清所属辖区究竟有哪些陋规,数额多少,纷纷记录在册。你们不是说办公经费不足、薪水不够吗?那就算算到底短缺多少,除了必须保证的款项,其他陋规一律废除,若敢继续额外收取费用,则严惩不贷。道光认为这是他体恤百姓,减少贪官污吏盘剥的德政。
命令下达后,各级官员纷纷反对,尤其是礼部尚书汪廷珍、吏部侍郎汤金钊、两江总督孙玉庭、四川总督蒋攸铦、直隶总督方受畴,主要理由是陋规上不了台面,属于潜规则一类的事情,现在把部分陋规合法化了,有损朝廷名声,而且会让更多官员明目张胆地盘剥百姓。“自古有治人无治法”,吏治贵在用人得当,用对了人,即使通过陋规收了钱,那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错了人,即使没有陋规照样残害百姓。
面对整个官场的反对声浪,道光皇帝不得不喊停,并作出深刻的自我批评:“彼时朕在谅阴之中,甫奉皇考仁宗睿皇帝梓宫回京,心绪瞀乱;又值初亲政事,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朕心已悟此举之非矣。”大意是先帝刚驾崩,棺材从热河运回北京,我心里乱的六神无主;而且刚刚上台,业务能力生疏,对于广大基层的情况不够了解。我知道我错了!
第二天,道光继续检讨:“故清查陋规一事,虽系英和建白,实朕不慎不敏之故,彼时何难三思博访而后宣也”,“总由朕审度不明,几至误事,朕断不肯委过臣下,亦不肯文过遂非。”批评自己做事不谨慎、不勤勉,差点耽误了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对于站出来反对清查陋规的京中大员、地方督抚,他竟然下旨褒奖,夸他们敢于直言、公忠体国;对于提出改革建议的英和,对不起,必然给予处分,否则难以平息众怒,“毋庸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把他赶出了军机处。
平心而论,从治理腐败的角度看,道光何错之有?英和又何罪之有?如果取缔了大量陋规,额外保证了办公和养廉银的经费,损失最大的当然是各级官员,这意味着他们没有更多油水可捞,只能获得朝廷规定的固定收入。这样做,还怎么搜刮民财,过着奢靡的生活?还怎么孝敬、打点各类长官,获得领导的认可与职位晋升?
道光的举措,相当于触犯了整个官僚系统的根本利益,遭致反对理所当然。皇帝既要管理官僚队伍,也要依靠他们维持自己的专制统治,如果官员们都不认同你的统治,阳奉阴违,消极懈怠。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离政权的垮台也就不远了。面对山呼海啸般的压力,道光很快认错罪己,英和作为“始作俑者”,也难免受到殃及。
除了想清查陋规,道光还有什么办法治理腐败呢?说出来也是老套路,领导开会时最喜欢干的,那就是道德教化,用圣人的语言洗涤大臣们的心灵,帮助各级官员提高思想觉悟,端正职业操守。比如道光十九年七月,他寄语河南按察使李星沅说:“勿失书生本色,勉之慎之”,不要失去你作为读书人的操守与抱负;他又寄语直隶按察使金应麟说:“实心实力,仍戒汝以勿染外官恶习为要”,不要沾染那些官场的罪恶习气,自然也包括了贪污腐败。道光二十八年九月,他又对山东巡抚徐泽醇说:“秉公细心,任劳任怨,切忌姑息不振,勉益加勉”。对于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在场的官员们肯定说皇上讲得对,我们很受教育,一定细心领会,认真贯彻,原原本本的学,认认真真的学;回去以后基本上就抛之脑后了,此老生之常谈也!礼义廉耻可以当钱用吗?
至于监察、考核,基本上都已经失去应有的作用了。只要打点到位、关系到位,再腐败的也能平稳着陆、获得“卓异”评价,除非贪腐行为实在闹得人尽皆知、沸沸扬扬,道光皇帝不惩处都对不起祖宗了。在清高宗的时候,乾隆皇帝曾哀叹道:“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上梁不正下梁歪,省级官员是这个比例,基层廉洁自爱者不得十之一二,甚至无官不贪了。嘉庆四年,编修洪亮吉评论官场说:“即有稍知自爱及实能为民计者,十不能一二也,此一二人者又常被七八人者笑以为迂,以为拙”,就这么10%、20%的清官,还要被生下70%、80%的贪官嘲笑、排挤,认为他们迂腐、笨拙,有钱都不会拿,处境堪忧。
面对整个官场的贪污,曾经血气方刚又被光速打脸的道光皇帝,随着年龄增长,最后也只好接受现实,变得懈怠、无助了。绝对的权力,背后是绝对的腐败,道光这位封建专制帝国的一把手,总不能把部分权力分享给老百姓或者法院、检察院,由体制外的力量进行监督。社会现状、制度现状、集团利益注定他难有作为。
帝国的财政变得捉襟见肘,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大关,人均耕地降至不足2亩,农业生产技术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农民处于饥饿状态,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仍无法吃饱穿暖。国弱而民穷,收上来的稅越来越少,但军务、河工、赈灾等等,花钱的地方很多,还被贪官、蛀虫们蚕食了相当一块。
为了弥补赤字,道光不得不卖官鬻爵,美其名曰“捐纳”,他也知道买官的人靠不住,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滴!卖官的钱可以占到户部银库收入的25%,可以弥补各级财政将近一半的亏空,诱惑太大,所以停了没多久,道光只好乖乖放开,再一次向现实低头。晚年的他已是有心无力,选择躺平,他能做的就处理个别典型,意思意思,只要大清不亡在他手里就行。
果然,道光刚刚驾崩没多久,咸丰就收到了新手大礼包:太平天国运动,短时间内,南方民众云集响应,清政府焦头烂额。这么多人宁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与朝廷殊死一搏,不正是对嘉庆、道光以来,腐败的官场、统治者的一种强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