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气温回暖,心梗患者警惕“倒春寒”

海江谈健康 2025-02-03 13:18:31

今日立春,俗话说“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但要注意,气温虽有所回升,但是对于心梗患者及其高危人群而言,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尤其要小心“倒春寒”突袭。

心梗患者为什么要谨防“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在春季气温回升过程中,由于冷空气的侵入,导致气温急剧下降的天气现象。这种反复冷热交替的气候,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管在寒冷刺激下弹性下降,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大,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此外,寒冷还可能引发血管痉挛,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使得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对于心梗患者而言,这种不稳定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急剧恶化,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当然,心梗并非一种孤立存在的心血管疾病,而是“心血管事件链”这一复杂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谓“心血管事件链”,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教授在1991年提出的。其涵盖了“代谢综合征→动脉硬化→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这六大心血管病发展主要阶段,其通常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为起点,“三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出现急性心梗,随着疾病进一步加重出现心梗后心律失常,最后出现心力衰竭,最终死亡。整个链条因果相连、递进发展。

因此,为了防止心梗复发,远离心衰和死亡的威胁,及时阻抑心血管事件链,干预心梗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倒春寒”来袭,心梗患者如何做?1、坚持服用治疗药物

心梗患者应长期坚持用药,是保持良好预后,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在常规治疗药物基础上可以加用通心络等药物。通心络具有调脂、抗凝、抗炎、抗氧化等多重作用,能够改善血液流变、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缓解血管痉挛,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一项发表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之一《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1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为改善急性心梗远期预后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通心络在治疗脑梗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日“JAMA Network Open:董强教授团队揭示大型临床试验证实通心络显著改善脑卒中预后”研究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中医药领域十大医学研究”,该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后,通心络以1.33的优势比(OR),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神经功能,为卒中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2、注意运动时间

立春以后白天时间变长,很多中老年人选择早起晨练,但早起后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加之早上温度较低,血管骤然遇冷易收缩,容易导致心梗复发。因此,建议心梗患者将锻炼时间延后至太阳升起,温度升高后再出门运动,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3、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过于兴奋、激动,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引发急性心梗。而稳定和愉悦的情绪可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所以心梗患者在生活中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4、注意保暖

即使天气有回暖迹象了,心梗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也不要着急换上春装,此时还是要做好御寒保暖,尤其是遇上“倒春寒”,更应该多穿点厚实保暖的衣物,外出戴上帽子、手套和围巾,避免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日常生活中也要时刻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症状,应警惕是心梗发作的征兆,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大家重视并守护心血管健康,为一整年的“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0 阅读:0
海江谈健康

海江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