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但除了放鞭炮、穿新衣,这几年闲聊过往时,总会有人感叹:“以前过年还能喝到‘女士香槟’,那喝一口,简直就是孩子里的‘高光’时刻。
”对于八零后一代人而言,这些饮料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种特别的记忆。
不知你还记得哪些,或者喝过几种?
提到“女士香槟”,八零后、九零后的人应该都不陌生。
小时候,只要家里要招待亲戚朋友,桌上几乎必备的就是这种饮料。
虽说名字带“香槟”,实际上它既不是酒,也不像现在的汽水,它有一种特别的水蜜桃味道,略带酒精的独特香气。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大人们打开一瓶“女士香槟”,喝得津津有味。
小孩子则盯着玻璃杯里那有些气泡的饮品,模仿着大人的姿态“品尝”。
其实很多人第一次喝时并不喜欢它,甚至觉得“怪怪的”。
但物质匮乏的年代,“女士香槟”成了重要的“节日标志”。
如今再次提起,味道可能模糊了,但那份参与感却深深刻进了每个人的记忆。
到了夏天,那时候的学校没有空调,炎热的天气里降温就全凭“冰袋”了。
这种塑料小袋里装着各色果味饮料,放在冰柜里冻一下,完全就是孩子们的救命稻草。
和现在习惯随便买瓶饮料不同,那时甚至为怎么喝都琢磨出了不少花样。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伙伴在课桌上戳了个洞,然后插上吸管固定住。
“喝的瞬间不用拿出来,夏天都显得凉快了些”,他得意地炫耀。
每次想喝的时候,只要用手稍微档一下课桌,吸管就“自动弹出”,直接“解渴”。
有些孩子更喜欢把它冻得硬邦邦的,热得受不了的时候拿在手里“降温”。
虽然这种饮料看起来普通又便宜,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甚至成为了一场夏季的“仪式感”陪伴。
又爱又恨的杏仁露露:第一次喝竟然被“吓退”?
杏仁露露也是那个年代的招牌饮料之一,但对于很多第一次喝的人来说,它的味道让人“纠结”。
我第一次喝时就被“劝退”了——那淡淡的苦味,当时实在适应不了。
不过奇怪的很,几次之后竟然开始慢慢喜欢上了,甚至后来一看到它的包装,都会忍不住嘴巴发馋。
更让我难忘的是,这款饮料在当时可不便宜,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接待贵客时才可能出现。
很多长辈也会特意说,“这可是‘好东西’,别浪费了!
”你以为孩子们会嫌弃它?
其实不然,哪怕再纠结的口味,也因为“贵重”而变得格外珍惜。
陪伴童年的崂山可乐:它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对于“崂山可乐”的记忆,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
有人说它是中国版的可乐,但它比普通的甜味可乐多了一种独特的“草本香气”。
虽然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的口味,但在那个外国可乐还没有广泛进入国内市场的年代,它确实抢占了不少目光。
印象中每次家里买崂山可乐,哥哥都会提前“占领”冰箱,把饮料挨个放好,甚至给每瓶标记名字,防止被“偷喝”。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香气独特的饮料流行了几年后,居然突然在市场上消失了。
有人说是因为生产工艺问题,也有人说是竞争不过国外品牌,但它的味道,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味觉记忆中。
小时候的饮料,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无论是“女士香槟”还是崂山可乐,或是冻成冰块的“冰袋”,这些饮料是那个年代特定的产物,承载着独特的生活气息。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们不仅是解渴的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每一瓶都包含着回忆,有时是过年围坐桌前的热闹,有时是课桌上的小心思,有时是和兄弟姊妹抢饮料的童趣。
现在的超市里饮料种类多到眼花缭乱,但总觉得少了一份特别的味道。
可能,那些饮料本身并不特别,特别的,是它们和我们生活深深绑定的时光。
如果有机会重拾过去,重新尝一口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饮品,你会最怀念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