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局势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蒋介石调动了数十万军队,层层围剿苏区,红军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与此福建的19路军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联合李济深等人发动了“福建事变”,试图反蒋抗日。这场事变很快失败。其实,早在福建事变危急之时,李济深提出红军东进联合19路军的建议。毛泽东支持,但因为党内意见分裂,最终这一战略被耽误了,红军错失了可能扭转战局的机会。结果,不久后红军被迫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党内决策分歧,导致行动受阻
当时的中央红军决策层并不团结。毛泽东虽然支持李济深的建议,但他在党内并没有实权,真正掌握军事指挥的博古和李德,却对这一提议持坚决反对态度。他们的理由是,李济深作为中间派,政治立场不够坚定,万一关键时刻反水,反而会害了红军。这种担忧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李济深曾是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但也正因为这种过度的戒备心理,错失了一个摆脱困境的机会。可以说,党内对策略的意见分裂,直接导致了福建事变和红军援助计划的失败。历史证明,怀疑主义有时会造成致命的拖延。
二、蒋介石的“借刀杀人”策略,让19路军与红军都陷入困境
蒋介石一向擅长利用矛盾,他让19路军南下“剿共”,名义上是对付红军,实际上是想削弱19路军的实力,最终将其剿灭。19路军看清了这一点,于是联合李济深反蒋,但他们的力量有限,最终在蒋介石的11万大军围剿下失败。如果红军能够及时东进,不仅可以解19路军的围,还能迫使蒋介石分兵,从而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红军没有及时行动,19路军孤立无援,最终被消灭。蒋介石的“借刀杀人”策略成功了,既削弱了19路军,又为围剿红军扫清了障碍。
三、战略眼光与执行力的差距,导致机会稍纵即逝
毛泽东当时认为,联合19路军是一个“一石三鸟”的高明策略:既能缓解红军的围剿压力,又能扩大反蒋抗日的势力,还能增强共产党的影响力。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固守苏区,结果导致红军错失了主动出击的最佳时机。到红军准备出发时,福建事变已然失败,一切已经太晚了。可以说,这是一次战略眼光与执行力之间的错位,红军的内部缺乏统一的决策机制,最终让机会白白溜走。
从党内分歧到蒋介石的阴谋,再到错失战略机会,这一连串的因素最终让红军不得不选择长征。虽然长征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但如果当时能够抓住联合19路军的机会,也许就能避免这场生死攸关的远征。历史没有如果,但却充满了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