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内心也有苦衷:嫡长子早逝,四子英武类己,却不能传位给他

天枫说 2021-11-26 12:39:03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即公元1328年10月21日,钟离之东乡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男孩子降生了。元朝统治腐败,汉人地位十分低下,这家人也是最底层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给孩子取名字也十分随便。因为在这个男孩子诞生之前,家中已经有了三个男丁了,分别取名重四、重六和重七,于是给他取名重八,这家人姓朱,所以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就叫朱重八。

朱家起早贪黑,连小朱重八都给地主放牛,可是他们的日子依然过不下去,因为元朝统治者腐败无能,苛捐杂税相当严重,如果这是人祸,那么还有天灾。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基本是颗粒无收,饿死人是常态。

更为严重的是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家在这场瘟疫中遭到了重创,朱重八的父亲、大哥和母亲先后去世,家中只剩下朱重八而二哥,朱家家徒四壁,不要说给亲人买棺材了,就连埋葬亲人的地方都没有,兄弟两个急得团团转。

后来他们的邻居刘继祖在此时将自家一块无人耕种的皇帝给了朱家,朱重八兄弟两个招了几件破衣服将亲人的尸体包裹好,埋在了这块荒地上。刘继祖此时根本想不到,他给了朱重八一块荒地,后来换回来的是几世的荣华富贵,而此时朱重八才16岁,为了活命他只得和二哥分开,各自逃生,朱重八也不知道,这一分别他们兄弟再也没有见过。

朱重八走投无路只得逃黄觉寺剃度做了行童,他在寺院里干着杂活,虽然老和尚经常斥责他,但是总算有口吃的,能活下去,但是不久寺院里得不到施舍,无以为继,只得让和尚们云游化缘,17岁的朱重八再次开始了流浪生活。

对于朱重八来说,什么云游化缘,就是要饭,只不过他的身份是和尚而已,他这一次的乞讨生涯,让他终生难忘,他一共在外乞讨三年,这在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见了世面,开拓了眼界,而且当时白莲教起义正盛,朱重八在乞讨中,也接触到了这样的宣传。至正八年(1348年)朱重八结束流浪回到皇觉寺。

此时元朝的统治越来越黑暗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上带着红巾,号称红巾军,此后数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

开国一个碗,结局一个国

其中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起义军攻陷濠州,郭子兴自称元帅,在濠州坚守。郭子兴手下有一个人叫汤和,此时混得还算不错。他是朱重八儿时的玩伴,他写信给朱重八,邀请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重八此时在寺院里好好的当和尚,也没有想来,但是他有一个师兄知道了这封信,要去告密,这一下子朱重八没有选择,直接投奔的郭子兴的帐下,要不说机遇很重要呢,进入到义军中的朱重八,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调到帅府当差。

加上他作战勇敢,十分得人心,郭子兴更加看重他,并将养女马氏嫁给他,还给改了一个名字,朱元璋,字国瑞。自此朱元璋开启了他辉煌的一生。朱元璋每一次有勇有谋,深得士兵的拥戴,很快他在义军中崭露头角,也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班底,当时义军中争权夺利的事情频发,为朱元璋所不喜。

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虽然朱元璋的地位不如郭天叙和张天佑,但是他是这一支义军实际上的领导者。

此时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将无数,实力相当雄厚,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这里从此成为他的大后方,刺手他派兵遣将,陆续攻下浙东余下各地,控制了江左、浙右各地,拥有了一块和那的地盘,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拥兵数十万,但是地盘不是很大,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东面和南面是元军,朱元璋可以说是四面受敌,不过当时的元军和义军之间相互牵制,给朱元璋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他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大力发展经济争取民心,网罗各方面人才,整顿军纪,让百姓心向朱元璋,朱元璋在一步步的发展,当时年朱升给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发展方针,他时刻牢记着,并且暗中发展实力。

朱元璋虽然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稳固,徐寿辉的部下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建立汉(陈汉),改元大义,陈友谅和张士诚约定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地盘。

当时陈友谅的兵力远胜于朱元璋,但是他不得人心,最终被朱元璋所打败,他本人也被乱箭射死,至正二十四年三月陈汉被朱元璋所灭,所属地盘归朱元璋,而早在两月钱朱元璋已经被推举为吴王了。

灭掉陈友谅朱元璋并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挥师进攻张士诚,驱逐张士诚在江北的势力,第二年朱元璋继续声讨张士诚,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初八,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朱元璋的对手又少了一个。

而且在朱元璋发动平江之战的时候,就派人去迎接小明王,小明王的船在江面沉没,自此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实际上他在大义上已经是独立的诸侯了,宣布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

此时的朱元璋意气风发,派兵遣将讨伐浙东的方国珍,并且进军福建,最终将这里纳入自己的地盘中,在吴元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朱元璋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伐,这是朱元璋的人生中的一大功绩之一,北伐军顺利攻取元大都,收复北方大片领土。

再也没有人能挡住朱元璋了,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一个穷小子40岁就成了天下至尊,这是在之前根本不敢想的,但是他做到了。有人说他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得国之正,莫出其右。

建立大明后,朱元璋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继续派他的百战之师,南征北战,终于建立起来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确立了汉族的统治地位,也奠定了明朝的万世之基,洪武大帝朱元璋出身贫苦,所以他登基后对百姓相当友善。

明朝的经济也在迅速恢复,国力迅速强盛,朱元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被后人所称赞。

悉心培养的继承人太子朱标

在古代继承人是一个大问题,特别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选择一个合格的继承人,那更加重要,朱元璋一生之中子嗣不少,但是要说他最喜爱,满意的一个儿子当时他的长子朱标,朱元璋对这个长子,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元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战斗十分激烈,后方传来消息,马夫人生下一个男婴,这让朱元璋大喜过望,很快集庆被攻打下来,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他高兴地是自己长子来得及时,一方面集庆对自己至关重要,攻下这里,自己在天下争霸中,就会有一席之地,另外一方面自己事业以后有人继承了,所以他对长子朱标寄予厚望,朱标长到五岁,朱元璋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儒家教育。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朱标被立为吴王世子,实际上在此时就确立朱标是朱元璋继承人的地位。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令十三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让朱标代替自己祭拜祖墓,就十分能说明问题了,因为在古代祭拜祖墓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大家族中只有族长才有资格,代替族长的只有族长继承人。

此时朱元璋称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他此举是表明朱标的地位,还有就是让朱标见识民间疾苦,以后当一个好的守成之君。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此时朱元璋对朱标更加注重培养,他给朱标配备了强大的东宫班底,我们来看看当时朱标的东宫班底到底有多强大: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将帝位传给燕王朱棣#

这一连串的名单,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开国功臣基本上都兼任太子属官。这些人都是跟着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如果他们不担任太子府属官,名义上太子是君,他们是臣子。担任太子府属官后,他们实际上就是太子的下属了,无论名义上还是实际上,这些人都要听太子的。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在他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可见朱元璋对长子的重视和细心培养,而且当时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也就是说所有最好的东西,朱元璋都想给朱标弄来,为的就是让朱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22岁,这一年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就是从现在开始,一切大事都让太子先处置,然后让我知道,朱元璋这是有意让朱标开始学习处理国家大事,这是为他以后接班做准备。

朱元璋对朱标可以说倾注了所有的感情,他是第一个合格的皇帝,他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想将大明安稳交到自己儿子手中,朱标就是他最中意的儿子,从小朱元璋就刻意培养他,当了皇帝之后,就更加注意培养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乃至一个合格的皇帝。

朱元璋对朱标疼爱到什么程度,网上有一个段子有人说太子造反,朱元璋立刻笑了,连忙问,太子的兵力够不够,赶紧将御林军撤下,还有标儿的计划是什么?这是一个段子,但是足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可是这样一位太子,却先朱元璋而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病逝,时年37岁。朱标病逝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八月,朱元璋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而且朱标的去世也改变了朝局,无数的开国功臣被朱元璋屠杀。

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

虽然朱元璋十分喜爱太子朱标,也对他寄予厚望,但是朱标毕竟病逝了。朱元璋不仅仅是一个父亲,他还是一个皇帝,他不仅要对朱家这个小家负责,还要对大明的天下负责,一个继承人没有了,他还要给大明王朝,另外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当然我们都知道,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据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允炆,因为朱允炆像他父亲朱标一样仁孝。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允炆对父亲的孝心深深打动着朱元璋,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同他父亲朱标一样仁孝,以后会是一个好皇帝,于是在朱标去世五个月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

有人就说了,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实际上符合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朱标是大明王朝第一个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人,他被立为太子没有一个人有异议,毕竟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但是朱允炆到底是不是朱标的嫡长子呢?其实这还是有些瑕疵的。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不过夭折了,那么这样说朱允炆是嫡次子了,其实严格说来也不算。

朱标的正妻是常遇春的女儿,也就说太子妃是常氏,她为朱标生下长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按理说朱雄英是嫡长子,嫡次子就是朱允熥,朱允炆只是侧妃吕氏所生,属于庶出。即使朱雄英早夭,那也是选择朱允熥呀!那为什么最后选择的是朱允炆呢?

太子妃常氏去世,吕氏被扶正,此时朱允炆才算有了嫡子的名头,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资格进入到朱元璋的法眼,而且当时他成为朱标实际上的嫡长子,严格来说朱允炆还不够格,不过身份也不是问题了。

其实当时选择朱允炆朝中也有不少人有异议,那就是朱标虽然病逝,但是他还有兄弟在世,他的兄弟们也有是嫡子的,其中还有英勇类朱元璋的朱棣,他也有资格,他也是嫡子,为什么朱元璋不选择他。

其实朱元璋内心也苦,朱元璋能不知道朱棣能力强,比朱允炆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吗?

他知道,他心里一直很清楚,自己老四的能力。他也相信朱棣如果成为皇帝,也是一个好皇帝,甚至他曾经动过念头,要立朱棣为太子,继承大明江山,但是最后还是不得放弃。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十分悲痛,但是他还是不得不召群臣商议立太子的事情,朱元璋对大臣们说:

“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群臣都知道,当时在藩王之中,燕王镇守北方,战功赫赫,十分英武,皇帝此时难道真有心想要立他为太子吗?

不少大臣心里反对,但是也不敢说,毕竟燕王重兵在握,而且似乎有夺嫡之心,加上皇帝老爷子这样问,谁也吃不准皇帝到底咋想的?

翰林学士刘三吾直接说: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刘三吾说得很明白,皇孙是太子的弟子,父死子继,这符合礼法,如果陛下你立老四燕王,那你让老二秦王和老三晋王他们怎么看,他们可是燕王的哥哥,这样于礼法也不符合呀!甚至可能造成兄弟相残呀!

朱元璋被问住了,如果立朱棣为继承人确实麻烦很多,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动乱,这也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尽管朱棣十分有能力,但是他不是嫡长子,这就是他的短板,注定他不能成为太子。

即使朱元璋再怎么中意,他也不敢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立朱棣,而且无规矩不成方圆,立嫡长子这是大明的礼法,不能破坏,朱元璋心里也苦,不得不立朱允炆了。

其实身为皇帝有些事情也是不能任性的,比如朱棣,虽然最后他通过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但是他依然不能废嫡长子立自己第二个儿子,还有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不喜欢自己的长子,不想立他为太子,和大臣们打游击十几年不上朝,最终还是妥协了不是。

那个时代皇帝至高无上不假,但是礼法他也要遵守,朱棣就败在这上面

0 阅读:217

天枫说

简介:谈古论今,史海遨游。以史为鉴,历史佛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