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到手的状元飞了

岑岑说历史 2024-12-19 07:22:33

乾隆十五年,几个殿试的主考官,把试卷翻来覆去地找了几遍,想找到考生赵翼的试卷,因为他们不能让他进入前十名。

这是为什么呢?这几个主考官和赵翼并没有仇,反而非常赏识他的水平,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

先做个背景介绍,在清代有个“中正榜”的制度,就是在每次考取进士的时候,在落榜生中选取几个人到军机处当小官。

因为考生都是从全国各地赶到京城考试,入关落榜就回家,三年后再来,来回太折腾,很多考生就选择住在北京,准备下一次考试。

这样他们参加“中正榜”后,就能有个工作,还能补贴一些家用。但是乾隆朝后,很多殿试的主考官就出自军机处,那些在军机处上班的落榜生和军机大臣非常熟,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文体,这样连续几次状元都出自军机处,有人就向乾隆反映,说军机处照顾自己人。

乾隆十五年,又一次考试即将到来。赵翼成功地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殿试。军机处的首席大臣傅恒知道后,就直接对他说,皇帝已经不高兴了,你这次只能委屈一下,当不了状元了。

但是成为状元是赵翼多年的梦想,他为此特地用左手练了一套笔法。到了考试后,军机大臣们反复找赵翼的试卷,但是始终找不到,就知道他偷偷换了笔迹。无奈之下,只能选出前十名送给乾隆。

乾隆拆开试卷后,第一名果然是赵翼,乾隆看到军机处又出了一个状元,很不高兴。只能再翻下去,翻到第三份的时候,发现是一个陕西的考生。就问道:“本朝有陕西的状元吗?”

“还没有。”下面的人回答道,

“江南的状元太多了,这次就把第一名和第三名换一下吧。”这样第三名成了本科的状元,这个状元就是后来乾隆的名臣王杰。这次简单的变动对两个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杰成为了一品大员,大学士。而赵翼长期郁郁不得志,然后早早辞官回家,以四品官结束他的官场生涯。

赵翼回家后,专心做学问。但是梁启超对他的诗非常不屑,

乾隆全盛时所谓袁、蒋(士铨)、赵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迩。

而且赵翼最大的成就是他的《廿二史札记》。这部书的地位很高,但是晚清的李慈铭后来在《越缦堂日记》中揭发赵翼是偷的一个常州老秀才的书,但是李慈铭并没有给出多少证据,这个事情争议比较大。

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确认的,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他的《檐曝杂记》文风差别非常大,完全不像一个人写的。

1 阅读:65
岑岑说历史

岑岑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