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评版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脂砚斋开篇有个总批: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后来俞平伯先生根据这条批语,提出了【钗黛合一】的理论。
我以前对所谓【钗黛合一】是有些反感的,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张爱玲所讽刺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红玫瑰与白玫瑰)”之意味。
最近听蒙曼讲《红楼梦》,似乎她也不怎么认可这一点,说脂砚斋的评论未必都准确。我自己很喜欢蒙曼老师的《红楼梦》解读,第一,因为她敢于提出质疑,很有自己的观点,第二,则是因为,她真诚但不情绪化。
随便说几个蒙曼老师在品读《红楼梦》时感动到我的几句话吧,比如她认为贾宝玉的不世俗当然很好,但普通人还是需要一点世俗层面东西的保护,才不会滑入深渊;
比如她说《红楼梦》里有许多人展现了高情商,但她绝不会把这个当成重点,因为如果在《红楼梦》里只看到高情商的东西,就太辜负其中的深情了;比如她说纵然自己更偏爱林黛玉,但不想用宣泄自己情绪的方式来解读薛宝钗这个人。
蒙曼老师说了一句,我认为最符合曹雪芹原意,也最客观看待薛宝钗的话——她成熟但不阴暗,极其入世,但没那么功利算计。
我也是在这句话里忽然开始有点理解何以脂砚斋会有“钗黛合一”的说法。因为薛宝钗代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林黛玉代表的是人的天然灵性。
前者是现实状态,后者是理想状态。曹雪芹真正爱怜与珍惜的也是林黛玉,他创造出来一个在社会属性上堪称完美的薛宝钗,是来守护林黛玉的。
后来连林黛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才会对宝钗说,从前只觉得她藏奸,结果到头来竟是自己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林黛玉后来为什么觉得薛宝钗好。
因为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薛宝钗对她的保护。
我知道薛宝钗身上有一些争议,尤其是滴翠庭扑蝶借林黛玉金蝉脱壳一事,很难不让人怀疑她是故意陷害林黛玉。
这个事情,应该这么讲,当时薛宝钗潜意识里把林黛玉当竞争对手是没错,但说要害死林黛玉也真的不至于,因为这个事很明显,对林黛玉造不成什么伤害,后来贾宝玉为了帮藕官脱困,也是借林黛玉来背锅的。
这件事对林黛玉最大的风险是,加深了大家觉得林黛玉不好得罪的印象。
说回薛宝钗对林黛玉从心态到行动的全面转变。
我刚刚提到,薛宝钗一开始确实是把林黛玉当竞争对手的,一来是,当时有【金玉之说】,加上王夫人和元春处处暗示,在当时婚姻是女人头等大事的时代,薛宝钗恐怕真的把宝玉当成结婚对象来考虑过的。
不管宝钗承认不承认,她和林黛玉就是被放在了一个对立面上。
林黛玉是心较比干还要多一窍,直觉力和敏锐度都超一流,宝钗的潜意识,或许别人察觉不出来,林黛玉则一定是会有感觉的。所以林黛玉一开始对薛宝钗很有针锋相对的姿态。
这种针锋相对,人人都看得出来。薛宝钗自然对林黛玉,也会生出一点对立的心态。
但后来为什么林黛玉又觉得是自己错了,多心了呢?
因为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彼此爱恋已经浓烈到,大观园人人都感觉出来的时候,薛宝钗就已经放弃了贾宝玉。
有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是,贾宝玉在睡梦中叫林黛玉的名字,说自己不信什么金玉良缘,偏要木石前盟。这话是被宝钗清清楚楚听到耳朵里的。
再加上贾母的一些旁敲侧击,薛宝钗又不是木头人,她也有自己的骄傲、敏感与自尊啊。
事实上,从薛宝钗放弃贾宝玉的那一刻起,她对林黛玉就完全没有竞争心态了,释放的全是善意,行动上全是保护。尽管这种善意里仍然有所保留,薛宝钗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保留,那是她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下篇细写)。
只是林黛玉要到很晚以后,才发现薛宝钗对她的保护。
最明显的保护,自然是林黛玉说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上的话,被薛宝钗发现,薛宝钗不仅没有揭穿她,还私底下说了好多话,劝林黛玉当心。
原文不再赘述,大家可以自己去读。
至于其他不那么明显,但也让我深夜读来,倍觉温暖的保护有——
风雨夜让自己的仆人给林黛玉送来燕窝;
知道林黛玉渴望世俗的热热闹闹,没事就来陪黛玉说话,说有她在一日,就陪黛玉消遣一日;
又怕待得时间久了,黛玉心烦,所以宁可来得勤,但不久待;
史湘云没事就怼林黛玉(非恶意),后来多数都是宝钗帮黛玉说好话。
诸如此类,太多太多。
不仅如此,后来薛姨妈对林黛玉也极其怜爱。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里,老太妃去世,贾府里老太太和太太们都去守丧,荣国府无人照管,薛姨妈因此住进大观园帮忙照顾园内的姑娘们。
薛姨妈住在了哪里呢?
她住到了林黛玉的房里,和林黛玉同吃同住。书里说薛姨妈对林黛玉“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
后来贾宝玉为林黛玉失心疯,可谓把两个人的爱情直接摆在了明面,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啊。帮忙解围的,是谁呢?还是薛姨妈。
甚至于薛姨妈后来还打算帮黛玉做媒,彻底成全她和宝玉。因此认了黛玉做女儿。
不管旁人怎么说,我读《红楼梦》这么多年来,从未怀疑过薛姨妈对待黛玉的真心。《红楼梦》里林黛玉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每每读到都忍不住会落泪的一段时光,就是薛姨妈和她同住那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里的林黛玉,拥有了她暌违已久的母爱;拥有了来自于薛宝钗和薛宝琴的姐妹情。
那是林黛玉距离世俗之爱最近的时候,她的回头四顾里,终于不再只有宝玉和贾母。
但是我也那么悲凉地察觉到——这既是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偏爱,他要让他笔端最钟爱的女子拥有一切别人都拥有过的东西,也是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回光返照。
盛大的爱与温暖之后,恐怕是难以预料的无常与无奈。
因为只有如此,曹雪芹才能表达详尽他所要表达的悲剧——尽管有那么多人全力以赴地守护过青春与天真,珍惜过灵性与天然,尽管我们试图让一部人(或者是一部分自己)修炼出游刃有余的【世故】来周全这一份【天真】,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到头来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
宝钗的世故,是为黛玉的天真而生。
但是到了最后,这份世故,还是被辜负了。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终于在红尘翻滚中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但还是飞不过沧海,很多事仍然成了空一样。
天真无论如何都要零落成泥再被碾作尘。
我一开始读《红楼梦》觉得曹雪芹把林黛玉写死,是对她过分偏爱,不忍她承受世间太多磋磨。后来才真的相信,那里头不仅有偏爱,更多还是曹雪芹的悲观心境——天真必死,所以林黛玉必死。
我知道很多人并不相信薛宝钗对林黛玉是真心的。
我听过很多人,包括我们读者群里大家也都在说,薛宝钗那是PUA了林黛玉,薛宝钗太喜欢说教,喜欢展现【爹味】的一切。
薛宝钗确实有【爹味】的一面,她是一个被动选择了父权,但后来试图利用父权去守护一些什么的人。要不然她也担不起那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
曹雪芹最悲悯之处是他欣赏以及不吝啬展现人的自然属性(可以简单理解为真性情)。
但他最残忍之处,是到底没有让读者把大梦一场做到底,还是用薛宝钗对灵魂的自戕和林黛玉的身体死亡,揭开那个真相——自救也好,他救也好,人的自然属性,最终还是不会被社会所容的。
《红楼梦》是最彻底的悲剧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