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日本、韩国相继发布针对中国旅客的限制性政策,甚至出现了中国旅客刚落地就被分发“红色挂件”以作区别的现象。
作为对日韩限制性政策的回应,中国政府随即宣布暂停对日本、韩国审发赴华签证,并表示对于少数国家在防疫政策上搞政治操弄的做法坚决反对。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被他国所针对了,中国周遭的许多国家都与中国存在过利益冲突,例如印度、越南、日本、韩国、菲律宾……为什么世界多国不愿意与中国交好呢?我国又该如何打破外交领域的困局,巧妙“化险为夷”呢?
中国面临的外交困局近40余年里,中国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将国力大幅提高,并借此赢得了更高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按理来讲,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中国在外交领域应当具有更加友好的环境,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目前与中国保持密切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并不算多,除了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算得上对华友好,其余的国家里我们很难找出主动与中国结好的例子。
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大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至于欧美日韩这样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对中国抱以严加审视的目光。
“穷朋友”虽然也是朋友,但很明显,如果能与一众发达国家建立更加开放平等的国际关系,这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至少就现阶段而言,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关系最多也只能保持“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状态,某些时候甚至还会被一众发达国家视作苛责的对象。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2022年12月中国政府修改防疫政策,这本身是为了与世界接轨而做出的妥协,但早已放开防疫政策的欧美日韩却对中国的这一政策转变普遍保持批评态度,甚至以中国疫情严重为由对中国旅客采取带有歧视性色彩的政策。
尽管在防疫成绩上,中国毫无疑问已经将这些发达国家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但无论中国发布限制性防疫政策还是开放性防疫政策,最终都免不了被这些国家“指指点点”。这是一个令人无奈又不满的现实。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像美国一样,总是在一众盟友国家的簇拥中主导国际政治局势呢?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国取得的成就并不比美国差,为什么唯独在外交领域与美国相差甚远呢?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不存在美国那样的一众盟友,是由于中国本身就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所谓“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由印度、南斯拉夫、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率先发起的外交倡议。
这些在第三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认为,无论卷入美苏冷战下的任一阵营,都不符合本国的最大利益,因此认同“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将不会加入任何阵营,也不会结交任何政治、军事盟友。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总理认同了这种不结盟政策的思路,并顺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成为了中国外交的基石。
直到今天,中国都仍然坚定地秉承“不结盟主义”,不会与任何国家建立盟友关系,最亲密的等级也只是“战略合作伙伴”。
而美国作为曾经引领美苏冷战两大阵营之一的超级大国,其下拥有众多盟友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盟友数量对比中美外交,毕竟两国的外交原则本身就存在差别。
虽然不结盟政策的确让中国具备了在冷战两极格局下巧妙获取双边利益的基础,但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塌后,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继续奉行“不结盟主义”的中国自然就显得“势单力薄”了。
那么,中国该如何在新形势的国际格局下赢得更大的外交利益呢?
2022年12月底,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以视频形式出席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
王毅表示,中国将贯彻落实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争取校准中美关系重回正确航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同时要深化与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外交方面的重点有三个:其一是对俄,其二是对美,其三是对欧。
对于俄罗斯,中国需要继续保持两国之间的密切战略合作关系,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在西方国家对中俄采取咄咄逼人态度的情况下,同样具有强大国力的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有力后盾,帮助中国抵消一部分来自西方的压力。
而对于美国,中国将采取积极外交政策,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让美国意识到与中国对抗是一个并不明智的选择。
中美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两个大国,双方的共同利益并未减少,反而随着时代发展日渐增多,过渡渲染竞争对双方而言都是不够理性的做法。
至于欧洲,中国将采取长期健康发展的态度。中国不仅支持欧洲推进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支持欧洲加强战略自主的可能性。在国际领域,中欧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双方在气候、经贸、文化等领域均具备深厚的合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