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与工业合作的版图中,中国与乌克兰在军工领域的携手历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回溯至1998年,中国从乌克兰购得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这一关键举措成为中国航母事业的起点。随后,中国成功将其改装为“辽宁舰”,自此迈入“有航母时代”。乌克兰不仅交付了航母实体,还提供了完整设计图纸,为中国后续自主研制航母搭建了坚实的技术框架。在大型军舰动力方面,中国从乌克兰引进UGT - 25000燃气轮机技术,经仿制改进命名为QC - 280后,广泛应用于052C、052D和055驱逐舰等主力舰艇,一举攻克长期制约中国大型军舰发展的动力难题。2009年,4艘“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从乌克兰引入中国,极大提升了中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作战能力,优化了登陆作战战术体系。
航空领域同样成果丰硕。AI - 25TLK涡扇发动机技术推动国产教练机K - 8顺利研制,AI - 222涡扇发动机技术助力中国自主研发出高级教练机L - 15“猎鹰”,提升了中国航空人才培养的硬件水平。2000年,乌克兰转让苏 - 33的原型机T - 10K - 3,为中国第一种国产舰载机歼 - 15的设计奠定基石,填补了中国航母舰载机的空白。此外,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三架伊尔 - 78大型空中加油机,为空军远程作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更为运油 - 20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在其他军工范畴,乌克兰的9B - 1101K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对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影响深远,批量引进的R - 27空空导弹也显著提升了中国歼击机的空战能力。在火箭发动机领域,中国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一级发动机基于乌克兰的“尤日”发动机改进,东风31和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动机研发也从乌克兰技术中汲取养分。
大量乌克兰技术人员的引进,为中国相关领域注入强大活力。在航天领域,像参与过安 - 124和安 - 225大型运输机设计的瓦西里·津琴科,为中国大型运输机研发带来先进理念与技术。众多乌克兰专家带来苏联时期先进的航空航天理论和设计经验,助力中国科研人员在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等基础理论层面拓宽思路。航空领域,乌克兰航空发动机专家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和试验技术,帮助中国突破航空发动机研发中高温材料、叶片设计等一系列瓶颈。在航空电子领域,乌克兰专家提升了中国航空电子系统的集成度、可靠性和性能,推动国产飞机航电系统迈向先进水平。船舶领域,曾参与设计苏联“瓦良格”号航母的资深专家瓦列里·巴比奇加盟中国“辽宁舰”项目组,凭借丰富经验解决诸多关键难题,确保“辽宁舰”顺利服役。船舶动力专家助力中国优化船舶动力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推进效率。武器制造领域,乌克兰导弹专家带来先进的导弹设计理念、制导技术和推进技术,全方位提升中国导弹的精度、射程、突防能力等性能,在巡航导弹、防空导弹等多个细分领域均有体现。材料科学领域的乌克兰专家助力中国突破新材料研发难题,提升军工材料性能与质量,为武器装备的轻量化、高性能化筑牢根基。
中国与乌克兰友好合作的形成有其深厚根源。冷战时期,中苏基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中乌关系奠定友好基础,这种历史情谊成为双方交流合作的情感纽带。从现实利益考量,两国不存在直接领土争端和重大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且经济互补性强。乌克兰拥有先进军工等技术,契合中国经济发展中技术引进与合作需求;同时,乌克兰对中国轻工业产品有需求,用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再者,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间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日益频繁,中乌两国积极投身国际合作寻求发展,为双方广泛合作创造了良好机遇与空间。
在俄乌冲突这一复杂国际局势中,中国秉持中立立场。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深刻认识到冲突只会给俄乌双方人民带来巨大伤痛与损失。因此,中国积极劝和促谈,推动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中国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有着长期友好往来与合作,对两国人民怀有深厚友好感情,致力于维护与双方的友好关系,期望双方妥善解决分歧,实现地区和平稳定,这高度契合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