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轻的歼击机,我国一年多就研制出了!为啥不列装部队?

Hi科普啦闪电哥 2024-08-27 11:25:45

曾经有这样一款国产战斗机,它重量轻、体积小,身材灵活到能在公路上起飞。研发它的理念,是围绕“空中游击战”展开的。

这款战机,便是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研发出来的歼-12。它既是世界上唯一最轻的超音速歼击机,又是一款研发出来但未服役的战机。

歼-12诞生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击落F-4B后的新想法

歼-12的诞生,跟世界主要国家空战理念发生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那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在越南和中东跟人干仗,美式武器对阵的主要是苏式装备。

彼时的战场上,美国空军驾驶的战机是先进的F-105和F-4,这两款战机都是超音速战机,能够以超过音速两倍的速度飞行。

与之对阵的,是苏式装备米格-17,这还是一款常规的亚音速飞机,没有美机飞的快。

可两种飞机当真展开较量时,美军却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的战机并不能占多大便宜。甚至还经常发生超音速战机被亚音速战机击落的情况。

1967年,美军那架侵入我国领空的F-4B战机,就是被飞得更慢的歼-5给打下来的。

这下子不光美国人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国对于战机的性能也有了全新的想法。

上过战场的驾驶员,以及技术人员都逐渐意识到,飞机速度快固然是好事,可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飞机盘旋半径跟速度是呈正相关的,速度越大半径就越大,盘旋一周需要的时间就更长。

如此一来,在局部空战尤其是短兵相接的情况下,速度快的战机就不占优势。因为短距离对阵,飞机挂载的空对空导弹就失去了优势,双方需要用传统的舰载机炮格斗。

在这个过程中,飞机转弯半径越小越快,就越能绕到敌机身后的有利射击位置。而超音速战机,转弯和盘旋的半径往往过大,它都还没有转过弯来,可能就已经被绕到身后的敌机锁定了。

美国空军显然吃了几次亏,空军方面强烈要求他们的技术人员,能够研制出适用于近身格斗的战斗机。

我国的科研人员也想到了这一点,就这样,研发一款机动灵活的战斗机的想法便渐渐形成了。

“小歼”要能适应空中游击战

最早提出研制计划是在1968年4月,它的名称更是直接明了,就叫“小歼”。

顾名思义,不造大飞机也不用飞得太快,整体要小巧以便能实现高机动性。再加上我国当时国力有限,飞机整体的性能,还要体现出朴实、简单、便宜等原则。

彼时的作战理念是人民战争,空中也是以小搏大的游击战为主。像美苏这样的大国财力雄厚,飞机制造和大批量维护都不成问题,国内有强大的工业制造实力做后盾。

我国则不一样,当时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所以研发出来的战机,要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哪怕未来飞机降落在庄稼地里,也要当场能维修好。

秉承着上述思路,3个月后,研发新飞机的任务交到了南昌飞机厂。技术人员当月就开始设计方案,到8月份所有方案就获得了上级部门批准。

当年的8月底,南昌飞机厂正式接到了制造任务。到1969年3月,“小歼”的名字也正式确定为“歼-12”。

从设计到制造只用一年多

歼-12的总设计师为陆孝彭,此前的强-5强击机就是由他设计完成的。

造价便宜和维护简单是总的原则,飞机前期的设计也不会太过于复杂。从1968年下半年到1969年,飞机从设计到试验,一系列的关键步骤都已完成。

到1969年底,原型机不但完成了制造,而且还成功实现了首飞。一款全新的飞机,我们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制造出来了。

而且从设计到制造,全部是自主化完成。飞机整体确实很小,长度只有10.6米多,翼展也仅有7.1米多,高度为3.7米。

此前预估的飞机起飞重量在4吨左右,制造出来后其重量为5.29吨,空机重量更是只有3.1吨。整体看起来,这真就是一架小巧玲珑的飞机。

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当时设计飞机的思路,都是朝着大和技术全的方向推进的。他们设计的飞机整体又重又大,设备齐全技术也越来越复杂。

反观歼-12,它和当时的飞机设计思路完全是相反的。那么,体型小巧的歼-12,性能究竟如何呢?

战斗机界的“李向阳”

1973年秋天,北京南苑机场,歼-12第一次向中央首长做汇报表演。当时观看表演的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

起飞和着陆时滑跑的距离相当短,等看完表演后,叶剑英将歼-12比喻为“空中李向阳”。这充分说明它的机动性能相当灵活。

不光灵活,在着陆的时候飞机也不挑地方,那种土质跑道上同样能轻松起降。尤其是驾驶过歼-12的飞行员,对它的灵活性更是感受深刻。

飞行中,歼-12的爬升率最大可达到每秒180米。彼时,美国正在研发的F-14,这一参数为每秒200米。

另一款F-5E机型,是美国专门用来对付米格-21的,设计的爬升率为每秒160米。

在最为看重的盘旋半径上,歼-12在5000米高空的最小盘旋半径为1140米。另一款战机歼-6,它的这项参数为1200米。

而美国正在研发的F-5E,5000米高空最小盘旋半径为1080米。美国人为了让飞机的盘旋半径尽量缩小,在飞机的机翼上安装了前后缘襟翼系统。

加速度上,5000米高空歼-12的水平加速需65秒。歼-6所需时间为85秒。美国的另一款战机F-5A,所需时间为140秒。

综合上述几项参数看,歼-12比国内同类型的战机更灵活。和美国新研制的飞机比起来,在各项性能上也不分伯仲。

再来看它的滑跑距离,起飞滑跑只需500米,飞机就能离地。降落的时候,其滑跑距离也仅需510米。超短的滑跑距离,可以让歼-12在各种地面起飞,这也符合当时国内实际基建情况。

对比之下,歼-5的起飞滑跑距离需要590米,降落时的滑跑距离更是达到了825米。所以在地面起降的灵活性上,歼-12又胜一筹。

歼-12另一大特点,便是重量很轻,满载起飞重量也不超过5.3吨,正常起飞的重量也只有4.4吨左右。

飞机的发动机,只有一台涡喷6乙型喷气式发动机。整体轻便推力又大,这更使得飞机整体性能灵活,且还成为了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歼击机。

在机身的材料上,当时的南昌飞机厂,使用了不少新工艺和新材料。像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材料、铝合金材料这些在当时新型的材料,都大量运用在了飞机上。

很多新型复合材料轻便,在很大程度上又减轻了飞机整体的重量。

虽然歼-12拥有诸多优势,但它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尤其在当年,我国是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下设计制造的,和国外同类型的飞机比起来,它的一些性能缺陷更明显。

火力不足,飞得不够远

先来看歼-12的火力,机身上有两门常规机炮。一门是30毫米的,可发射80枚炮弹;另一门是23毫米,可发射120枚炮弹。

除了机炮外,歼-12也可发射空对空导弹,可挂载两枚红外制导导弹。如果单从歼-12自身的重量看,它配备的火力已经不弱了。

不过对比国外同类的机型,它的火力配备还是不够充足。而造成这个的重要原因,跟飞机的飞行距离和推力有关。

飞机整体的储油量为1250千克,此外还可以携带两个400升的副油箱,这些燃料加在一起,使得飞机的最大航程为1385公里。所以,歼-12就是典型的短航程机型。

此外,飞机发动机的推力,相比之下也不够高。英国一位飞机发动机领域的专家,曾在空军航空博物馆看到过歼-12。

这位专家一阵见血地指出,当年要是给它换上涡扇发动机,它的油耗不但能降低一半,航程更能增加一倍。

很显然,在歼-12研制期间,我国封闭的环境,根本得不到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

更为关键的是,歼-12的研发总原则就是小巧,如果设计了体积更大的油箱,或者是换用了重量大的发动机,就和小巧灵活的原则发生冲突了。

所以总体来看,既想轻便又想飞得更远,还想携带更大的火力,在那个年代的技术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不光我国没法解决,就连美国实际上也达不到这个目标。

在上世纪40年代末,也就是比我国研发歼-12相对更早的时候,美国人就想研发出一款、火力猛、飞得远的小型化战斗机。

可就像上面提到的,当时没有这样的技术,于是美国人的思路就渐渐变得奇葩起来。

他们想造一种大飞机,带着小飞机上天后投放,作战后再让小飞机挂载到大飞机上返航。这种小型化的飞机,就是XF-85“恶鬼”式飞机。

当年,美国人倒是真制造出来了,一共两架飞机,每架飞机的重量只有2.5吨。

然而在后来的试飞中,小飞机只能从大飞机上完成投放,可要重新挂载到大飞机上的尝试都失败了。

这充分说明,美国人此前的思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在当时,真要想让飞机小巧灵活,还得像歼-12这样,整体上缩小体积。

结语:没有列装部队

在整个70年代,歼-12一直在改进中研发。截止到1977年,歼-12一共制造了36架,试飞135架次,时长81小时12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歼-12在达到列装要求后,我国空军装备的思路又发生了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它后来没有量产和装备部队的原因。

但也要看到,当年我国是在封闭的情况下,完全自主化完成研发的。所以从任何角度去看,我们当时的发动机和火控系统,都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

有观点在后来就认为,如果给歼-12换上更好的火控和预警系统,它的灵活性和维护便宜的优势,在新时代依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甚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飞机作战,会像航母那样拥有一个庞大的母舰,小型的飞机通过母舰来实现停靠和作战。

如果真是这样的作战思路,那么歼-12轻便灵活的特性,在将来或许又会受到重视。

2 阅读:1656
评论列表

Hi科普啦闪电哥

简介:Hi科普啦,每天科普一点,收获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