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两次到良乡郊劳台,只为迎接平叛凯旋大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0 15:46:11

郊劳台,俗称接将台,是迎接将领的意思。在房山良乡大南关村外,就有一座郊劳台,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郊劳台修筑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乾隆皇帝到郊外迎接和犒劳凯旋将士,并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修筑此台,是为了显示仪式的隆重。那一年,受到乾隆皇帝出城迎接的将军,一位是兆惠,一位是富德,因为他们是平叛功臣。

《平定金川图册》之《郊劳将士》(清)徐扬

郊劳台为迎功臣而建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西北地区时有叛乱,驻守伊犁的兆惠将军奉命率军征讨。

叶尔羌城下的黑水营一战,是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最为艰巨的一战,兆惠率领的三千清军迎战大和卓与小和卓联手的两万叛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兆惠身先士卒,勇闯敌阵。终于在援军到来后,取得黑水营大捷。乾隆皇帝闻讯,对兆惠大加赞赏,晋封他为一等武毅谋勇公。

富德也是清军中能征善战的名将,主要战功是配合兆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黑水营之战中,解救兆惠的援军就是富德所部。此战胜利后,主帅兆惠坐镇喀什噶尔(今喀什),由富德率军追击大小和卓。最终,富德率部押着大小和卓的尸体及俘虏,回京报捷。

得到平叛获胜的奏报后,乾隆非常高兴,并于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下旨:“于良乡县南附近四五里许,择宽展处所,相度筑台,以便举行祭纛之典。其时,回部前来瞻仰者有四五十人,应于良乡预备居停房屋,并于所过通衢、铺面、民房及香案、灯彩,留心部署齐备,以壮观瞻。有应需之处,于存公闲款内拨用。一切妥协经理,务令远人共知体制整肃,又不丝毫派及民间,庶为允协”。

郊劳台的施工征用了能工巧匠,所以很快完成。建成后的郊劳台为一圆形石台,高5尺,径5丈,周长15丈。由于工期紧急,当时郊劳台四周并未建造其他设施。

乾隆两次驾临郊劳台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在新疆地区连年征战的兆惠、富德得胜回朝,乾隆皇帝大喜,亲率朝臣出城迎接。从皇城到良乡大南关,大约80多里,在没有汽车的年代,路途辛苦。劳师前, 乾隆皇帝和大臣们先在黄新庄行宫歇息休整。黄新庄行宫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地区黄辛庄村,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清朝皇帝谒西陵时的驻跸之所。清朝自北京到西陵沿途共建有4座行宫,即黄新庄行宫、半壁店行宫、秋澜行宫、梁格庄行宫。黄新庄行宫早已拆除,旧址现有一些仿古建筑。

待兆惠率军到达时,乾隆皇帝带领群臣到郊劳台迎接,并亲自为兆惠牵马。据说,有一幅效劳台题材的画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劳军场景。乾隆皇帝威风凛凛地坐在台上,主要将领着戎装,行抱膝跪见礼,鼓乐齐鸣,热闹非凡。遗憾的是,这幅画已流失海外。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帝作有《二月二十七日郊劳出征将军兆惠富德及诸将士礼成纪事诗》。诗云:“京县郊南亲劳军,圜坛陈纛谢成勋。出师本意聊尝试,奏凯今朝备礼文。释甲弢戈罢征伐,论功行赏策忠勤。膝前抱见询经历,一瞬五年戚以欣。同心万里那暌违?毕竟欢言赋采薇。勇将归来兼福将,黻衣着得解戎衣。漫称偃武修文日,恐即嬉文恬武机。饮至宁夸畅和乐,持盈益励慎几微。”

回城后,乾隆在丰泽园宴请兆惠,赏赐御用朝珠良马及大量银币。兆惠所受的恩遇还不止此,他的画像被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那是难得的殊荣。明清时期,中南海紫光阁为皇家演武场所。明朝皇帝只是在那里观看射箭、拳脚等武术比赛,到了清朝,那里又成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名曰“平台”。后来,废台建阁,取名“紫光阁”。乾隆二十五年,紫光阁修缮完成,乾隆下旨将平定准部、回部的100名功臣画像挂于四壁。在功臣排行榜上,第一名是平定大小金川、曾任征缅总督的传奇将军傅恒,兆惠位列第二名。

次年正月,乾隆皇帝又在紫光阁设庆功宴,王公贵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领以及西征将士百余人出席。宫廷画师姚文瀚绘有《紫光阁赐宴图》,描绘了宴庆的宏大场面,图中建筑借助西洋绘画手法而沿用中国画传统的手卷形式来表现。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名将阿桂等平定大小金川后凯旋而归,乾隆皇帝再次率群臣到郊劳台迎接。宫廷画师徐扬专门绘有16幅画面的《平定金川图册》,图册中,66岁的乾隆皇帝精神饱满地骑马而至,还没洗去征尘、脱下盔甲的将士们紧随其后,郊劳大典即将在凯乐声中隆重举行。全图为工笔重彩画,人物写实生动,乾隆皇帝具有肖像画特征。树木刻画细腻,其生机勃勃的繁茂枝叶与庆典的热烈气氛,相得益彰。图册上方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十首:“郊台仍是此郊台,何幸重修盛事来。漫谓数年经契阔,精神注似日相陪……”

据史料记载,郊劳台北面是一座大理石碑亭,上有顶,下有基,中间有石碑,碑上镌刻乾隆皇帝的郊劳诗。碑亭内外各八根汉白玉八棱石柱,内柱与内柱之间,外柱与外柱之间,以及相对应的内外柱之间各有一根汉白玉石梁。亭中的石碑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碑檐及碑座刻有花纹。石碑上面,除了乾隆御笔郊劳诗,还有“乾隆宸翰”和“陶冶性灵”两方御印,时间为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郊劳台四周筑有围墙,墙外还有一座树丛掩映的寺庙——有庆寺。

御碑亭

如今,郊劳台已不复存在。御碑亭还在,但顶上的黄色琉璃瓦是房山区文物部门维修时铺上的;御制碑也在,但碑上的字迹已难以辨认。在距离御碑亭不远的地方,有人正在侍弄田地。当年的庆典现场,已经种上庄稼和蔬菜。

至于郊劳台的损毁,有两种说法,一是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二是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对于象征大清王朝军事力量的郊劳台来说,这两种说法均耐人寻味。2002年,文物部门修复了残存的御碑亭,从而依稀可见其当年的风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岳强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