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育儿经典

华韦海 2025-02-18 20:17:33

我写过一篇叫《豆瓣9.7,推荐一本冷门好书》,推荐的是一本关于育儿经典:《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一位读者看了之后,就问我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好书。

她说她闺女在学校因为没按时交作业被老师点名批评。回家后,就缩在沙发角落不说话,看到这个架势,她就开始条件反射地开始念叨:「早跟你说了别磨蹭,现在知道丢人了吧?」

她说,话一出口就后悔了,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简直就是她妈妈当年训她的翻版。这让她困恼,不知道怎么教育女儿才好。当时我就给她推荐了一本好书,叫《无条件养育》。

这本《无条件养育》的作者是艾尔菲·科恩。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美国老头,看起来像个温和的大学教授,翻开书却像往育儿界扔了颗炸弹。他直接开怼:「奖励小红花和罚站本质都一样——都是把爱当筹码。」

科恩在书里干了两件大事:先是扒了传统育儿的老底。你以为贴星星奖励好行为、没收玩具惩罚坏行为很科学?科恩直接甩数据:靠外部激励养大的孩子,要么变成讨好型人格,凡事看人脸色;要么学会钻空子,没奖励就摆烂。

更扎心的是,连我们常用的「你真棒」、「好聪明」都是坑——孩子会为了维持你的夸奖,宁可放弃尝试有难度的事。

接着他端出一锅「育儿佛跳墙」:把孩子当独立的人而非项目来养。具体怎么做?书里给了一串反常识操作:

比如孩子撒泼打滚时,别急着镇压,先蹲下问:「你现在是不是特别难过?」或者孩子考砸了,不说「下次努力」,而是「不管考多少分,回家都有热汤面」;还有建议家长定期自问:「我刚才说的话,如果老板对我这么说,我会舒服吗?」

最让我大呼过瘾的是书中那个比喻:育儿就像种花,你不能拿尺子天天量它长高了几厘米,而是给它阳光雨露,然后安静等待。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说,当孩子表现出得不可爱时,正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比如你跟女儿去滑雪,她死活不肯戴护具,还当着全雪场的人尖叫「坏妈妈」,你是不是当场就想发飙?

如果你知道她可能需要爱了,就应该强压火气抱住她:「你不戴护具是因为勒得脖子疼对不对?」这时她就会安静下来,抽抽搭搭点头。因为你新买的护具标签,可能磨皮肤。

科恩说得对:孩子作妖不是故意挑衅,而是发不出「SOS」信号。就像发烧是身体在报警,撒泼是心理在喊救命。那些让你血压飙升的场面,恰恰是孩子举着「求关注」的荧光棒。

还有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爱不是银行,存够积分才能提现。

我朋友家的小孩考了全班第一,朋友奖励她一款学习机。小孩就问:「我下次考前十也有吗?」要是以前,他肯定顺势搞「绩效激励」。

但这次他学着书里的思路反问她:「如果考不到前十,爸爸就不陪你搭乐高了吗?」她突然咯咯笑:「才不会!爸爸最爱我了!」

这句话彻底点醒我:我们总把爱量化成「表现好就多爱一点」,却忘了亲情本该是「无论怎样都稳稳接住你」。就像不会因为今天下雨就怀疑太阳消失,对孩子的爱也不该忽明忽暗。

这本书适合谁读呢?它适合所有在「为孩子好」和「孩子不开心」之间纠结的父母。

这本书像育儿界的GPS,不教你走捷径,但会带你避开那些看似正确实则伤人的育儿老路。

0 阅读:4
华韦海

华韦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