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光137亿,套现17.9亿,南京前首富悄然退场,把残局留给了国资

墨忆使谈 2025-01-07 13:17:49

大闹一场,却无法收场,自己悄然离去,残局留给国资,这可能是不少民营上市公司老板的真实写照。

12月25日,上市公司红太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已经变成了云南国资。

而原实际控制人南京前首富杨寿海,在败光了公司的137亿巨额资产后,早已拿着从公司套现的17.9亿跑路。

云南国资接手烂摊子后,能否让企业起死回生?杨寿海如今又怎样了?

农药大王

杨寿海是南京高淳人,毕业于江苏省句容农校,后又前往南京大学深造。

恰逢我国的农药市场基本上都被国外垄断,于是杨寿海看中这个机遇,毅然拿着5000块钱创办了高淳农药分装厂。

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杨寿海仅用3年时间,就将这家小小的化工企业,壮大成了南京第一农药厂,一时风光无限。

到了1993年,一次考验彻底让这家企业彻底打响了名声,当时山东省内的农作物集中爆发了棉铃虫,其他企业对此都束手无策。

这时,杨寿海研发的一款叫做“灭铃皇”的农药,对于治理棉铃虫非常有效,很快这款药物就打响了名声,并迅速畅销至全国400多个县城。

杨寿海借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正式成立了南京红太阳集团,企业市值一度飙升,很快就成功上市,年营收额高达70亿。

而随着公司的上市,杨寿海的身价也水涨船高,2016年,他凭借55亿的身家成功跻身胡润百富榜,成为南京首富。

更夸张的是,仅仅一年,他的身价就暴涨20个亿,在全国农药行业中遥遥领先,杨寿海也因此被誉为“农药大王”。

然而,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杨寿海的野心也逐渐暴露。

他开始涉足多个领域,包括房地产、金融投资等,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市场调研,这些项目大多以失败告终,资金链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挽回损失,杨寿海不惜高息借贷,甚至挪用公司资金,企图通过短期投机弥补亏空,结果却适得其反,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导致企业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累计套现137亿

或许是察觉到风险了,于是他果断收购了重庆中邦公司,当时重庆中邦公司的净资产只有1.7亿,但杨寿海却坚持把收购价格定在了11.8亿,直接溢价10个亿。

可想而知,这笔钱最终全部落入了公司实控人杨寿海的兜里。

但是这还没完,2019年,杨寿海又向南京瑞森投资转让了5.175的股份,成功套现4.44亿。

耐人寻味的是,瑞森投资买下股份后,很快就将股份再次转卖了出去,就像是知道红太阳内部有问题一样。

除此之外,杨寿海还将部分股权质押给了银行,贷了一大笔钱,表面上说是维持公司运转,实际上这笔钱也妥妥的进入了杨寿海自己的腰包。

紧接着,杨寿海又通过关联交易,将红太阳集团的优质资产低价转让给其控制的子公司,进一步掏空母公司。

红太阳集团的财务黑洞越挖越大,股价更是一落千丈,投资者们纷纷抛售股票,可公司资产却依旧在不停的缩水,股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投出的钱都打了水漂。

而杨寿海却置身事外,继续享受着巨额财富带来的奢华生活。

虽说外界并没有明确说过他到底套现了多少资金,但从一些被执行信息上就能大概算出。

截至2020年4月28日,南一农集团持有的红太阳股权已经被冻结达11.2万万股,占其所持股份的420.96%,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其财务状况的恶化。

随后,法院向南京第一农药集团发送了一则限制消费令,其中特别提到了杨寿海不得乘坐飞机、高铁,禁止入住星级酒店,生活受限,财富缩水高达28亿,而他本人也宣布退出了公司董事会。

可尽管如此,杨寿海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去年4月份,红太阳集团发布了一条司法执行公告,公告显示杨寿海的资金被冻结了762%。

如果按照当时红太阳的股价每股10元来计算,杨寿海被冻结的股权价值已超137亿。

可杨寿海精明就精明在这里,这笔钱全部被记到了南京第一农药集团的账上了,就算到时候红太阳真的暴雷,最终受牵连的也是南京一农,而不是他。

而就算南京一农最终破产了,杨寿海所承担的损失连总资产的零头都不到,毕竟南京一农的注册资本高达3.97亿。

随着红太阳内部的窟窿越来越大,杨寿海的手段也愈发激进。他频繁利用股权质押获取资金,试图填补不断扩大的财务黑洞。

可这些举措无异于饮鸩止渴,红太阳的股价一跌再跌,投资者信心丧失殆尽。最终,公司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杨寿海的个人声誉也跌至谷底。

截止目前,杨寿海所投资的企业已经注销了近10家,红太阳的债务危机依旧悬而未决,甚至账面的资金只剩下3亿了,反观其负债却高达几十个亿。

于是在2023年9月,证监会再次对红太阳进行立案调查,发现杨寿海的更多违规行为。

杨寿海不仅占用了公司的30亿资金,还在公司的财务报表里虚报盈利,掩盖亏损,导致公司财务状况严重失真。

最终,杨寿海被罚320万,并被禁入证券市场10年。

但这一切处罚似乎只是杯水车薪,难以弥补股民和债权人的巨大损失,红太阳集团已进入了破产重组阶段。

即便如此,红太阳集团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试图扭转局势。

2023年8月,ST红太阳宣布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股价一度小幅回升。但受限于行业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公司业绩仍未明显改善。

截至2023年7月6日,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余额高达31.63亿元,成为其重整路上的巨大障碍。市场对其能否真正走出困境,仍持观望态度。

2024年,ST红太阳继续挣扎,虽多次调整战略,但业绩依旧低迷。新战投的加入并未带来预期效果,资金占用问题依旧悬而未决,投资者信心持续受挫。

集团只能一边艰难求生,一边寻求更多外部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布局,终于在年底迎来了转机。

12月25日,ST红太阳发布公告称,宣布公司控股股东正式由南京第一农药集团变更为云南合奥产业合伙企业,实控人也由杨寿海变成了曲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截至当天,ST红太阳市值为78亿元,较年初缩水近三成。

新的一年,ST红太阳能否借助新控股股东的力量,彻底解决资金占用问题,重振旗鼓,仍然是个未知数。

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

参考文献:

0 阅读:0
墨忆使谈

墨忆使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