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宣布撤档:《蛟龙行动》一场“体面”的败退

八卦诗话 2025-02-15 17:31:23

2025年春节档的硝烟尚未散尽,《蛟龙行动》的撤档声明便以“制作特别版”的名义,为这场本已充满戏剧性的档期竞争画上了一个黑色幽默的句点。这部耗资10亿、号称“定义全球潜艇电影新标准”的军事大片,在累计票房仅3.78亿后黯然离场,成为继《我们一起摇太阳》《出入平安》后,又一部“打不过就跑”的典型案例。

撤档的体面与不体面

从“绝不撤档”到“择日再战”,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的“打脸”操作堪称教科书级。路演期间,他高调抨击豆瓣评分机制,将差评归咎于“粉圈黑水”,甚至拉踩同期动画片《哪吒2》,称“观众未来只能看动画片”。然而,当票房颓势难挽,这位曾豪言“战斗到底”的掌门人,最终选择在元宵节后悄然撤档——既吃尽了春节假期的票房红利,又试图用“听取观众建议”的谦逊姿态挽回颜面。

这种“既要又要”的拧巴,恰如电影本身的困境:一边标榜“主旋律大片”的宏大叙事,一边在宣发上屡现低级失误。比如,前期以“台词涉密”为噱头,放出一段张涵予藏剧本的镜头,试图营造军事机密的紧张感,却反被观众调侃“自觉捍卫国家机密,坚决不看”。主演事后澄清“只是随手揣兜”的尴尬回应,更让这场营销沦为笑柄。

《蛟龙行动》自己闹的笑话

回顾《蛟龙行动》的上映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早在上映前夕,该片便因一句“台词涉密,不能让外籍演员看到”的营销口号而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看似严肃的保密宣传,却意外触动了观众的敏感神经,不少人表示“既然如此保密,那我们就不看了”,这一波操作无疑为影片的票房前景埋下了隐患。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蛟龙行动》在随后的点映和正式上映过程中,口碑与票房均表现平平,甚至在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几乎垫底。面对如此窘境,出品方博纳影业的老总于冬坐不住了,他开始通过小作文等方式为影片“发声”,言辞中既表达了对影片质量的自信,又暗示了影片遭遇的不公待遇,尤其是提到了被粉圈打差评的情况。这一系列举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影片赢得了些许关注,但并未能改变其票房颓势。

更有趣的是,在于冬激情开麦的同时,《蛟龙行动》的主演张涵予也卷入了一场“台词风波”。原本只是简单地将台词本放进兜里的动作,却被剪辑成了背台词躲外国演员的“戏剧性”画面,这一插曲无疑为影片的撤档增添了几分讽刺意味。

撤档潮背后的行业病灶

《蛟龙行动》的溃败,远非个案。近年来,“撤档”已成国产电影应对市场失利的常规操作。从《阿修罗》《太平轮》到《蛟龙行动》,高投入低回报的“巨亏”项目频现,暴露出行业两大顽疾:

其一,盲目迷信大制作与档期红利。博纳影业将《蛟龙行动》对标《长津湖》,豪赌春节档,却忽视合家欢题材的市场主导性。当观众用脚投票选择《哪吒2》《唐探1900》时,这部“硬核军事片”的叙事拖沓、人物扁平、逻辑漏洞等问题被无限放大。即便导演林超贤试图以“特别版”补救,但观众对“回锅肉”的耐心早已被透支。

其二,创作与市场的割裂。影片宣称“听取观众建议”,却在前期无视理性批评,将口碑滑坡归咎于“恶意差评”。这种傲慢与《哪吒2》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以扎实的剧本、创新的角色塑造和情感共鸣征服市场,证明观众并非排斥主旋律,而是厌倦了空洞的口号与强行煽情。

撤档救得了票房,救得了信心吗?

博纳影业或许认为,撤档是“止损”的最优解。毕竟,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超13亿,甚至需向韩寒旗下公司借款4000万续命。但问题在于,当“撤档”成为行业常态,损害的不仅是单部电影的声誉,更是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

回望近年撤档影片,《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出入平安》等即便改期再战,也难逃票房惨淡的结局。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市场从不缺重映的机会,缺的是值得观众买单的内容。

《蛟龙行动》的“特别版”能否逆天改命?答案或许藏在网友的讽刺中:“电影质量不行,重新上映多少次都是行为艺术。”当行业沉迷于撤档的体面游戏时,真正该被“回炉重造”的,或许不是某部电影,而是整个产业对内容敬畏的初心。

0 阅读:49
八卦诗话

八卦诗话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