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挑,又叫货郎担,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清明上河图》上面即有两架货郎担子。对这种职业的描写广泛的出现在古体小说里,有意思的是他们很多都是和打探消息有关,这大概是和职业性质有关,需要常年的走村串户,因为更容易收集到各种消息,可谓是天然的自走型八卦收集器。
小时候物质非常匮乏的时期,货郎挑的出现无疑是最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事情。随着晃动小鼓的声音,沙哑的声音开始传出来“香烟洋火洗衣粉”。是的,没错,火柴叫做洋火,电灯的煤油称作洋油,这些称谓都蚀刻着时代的印记。
货郎挑条件好一些的骑着一辆二八大杠。更常见的就是用脚步丈量路程,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手里不停的转动着一面小鼓,用清脆的鼓声吸引着村民。
作家陆文夫在其短篇小说《小贩世家》用细致的笔法描写了一个挑担卖馄饨的小贩的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以及在大环境变迁下的风霜,作品同时也花费了一些篇幅描写那如有魔法的馄饨担,现在苏州玄妙观就有这样一个青铜塑像。依我看来,那些风雨兼程的货郎挑的也有同样的魔法特点。
那里面分门别类的存放着无数的小货物种类,花样繁多,日用杂货,样样俱全。小百货,火柴、发夹、头绳、小肥皂、松紧带、擦手油、顶针、小圆镜,还有逗小孩子玩的小东西,最常见的有五彩糖豆、花生糖、麦芽糖,再就是一吹就哇哇响的小喇叭、小皮球,都是娃娃们最喜爱的小玩具。
炎热的夏天午后,知了在树上有气无力的嘶鸣,慕然传来的鼓声会瞬间撕破村庄的平静。孩子们向往着那个稀奇古怪花花绿绿的玩具或者糖果,大人们总要买一些针头线脑,从包的层层叠叠的手帕里念念不舍的拿出几分一毛的钱,换取一些生活的必需品。
没人知道这些货郎挑从哪儿来,下一站是在哪里。只知道有村庄的地方就有他们不停息的脚步。那咚咚的鼓声,曾经伴随着很多孩子的记忆。就如同诗人流沙河笔下的童年的惊喜,随着时间推移,剩下的是中年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