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一生图“玩”,靠玩追回万件国宝,一千个王思聪不如一个他

非常盘点 2024-11-05 17:39:49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玩家”的名号远超王思聪,他就是被誉为“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

从小锦衣玉食的他,曾是众人眼中的纨绔子弟,却在25岁时经历人生转折,开启了惊人的学术之路。

究竟是什么让王世襄从纨绔子弟蜕变为文化守护者?他的“玩”法又有何独特之处?

玩出乾坤:王世襄的独特“玩”法

王世襄的“玩”,绝非普通意义上的消遣。

他秉持着“学着玩”的态度,将每一项兴趣都当作一门严肃的学问来研究。

这种态度使得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养鸽子为例,王世襄痴迷此道60余年。他不仅养出了名声在外的鸽子,更是潜心研究鸽子的历史、品种和饲养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他搜集了大量古代和现代的鸽子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著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明清两代宫廷养鸽的历史和方法,同时也包含了王世襄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是这种深入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得这本书至今仍是养鸽界的经典之作。

除了养鸽,王世襄在烹饪方面也颇有造诣。

他不满足于简单的烹饪技巧,而是深入研究食材的特性和烹饪的原理。

他创造的“焖葱”等独特菜式,充分展现了他对食材的理解和烹饪技艺的创新。

正是这种对烹饪的独特见解和精湛技艺,让他在美食界也享有“烹饪大师”的美誉。

然而,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

王世襄对明式家具的痴迷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不仅收藏了大量明式家具,更是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亲手制作,深入了解明式家具的结构、工艺和美学特征。

他著有《明式家具研究》一书,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明式家具的历史、类型和特点,还深入分析了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的空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王世襄被誉为“明式家具研究第一人”,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世襄的这种“玩”法,实质上是将兴趣与学术研究完美结合的典范。

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真正的“玩”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其中,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

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丰富了他自己的人生,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纨绔子弟到文化守护者:王世襄的人生转折

王世襄出身显赫,自小锦衣玉食。

他的祖父是光绪朝的工部尚书,父亲则是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王世襄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

然而,年轻的王世襄并未珍惜这些机会,反而沉迷于各种玩乐。

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王世襄的行为常常令人瞠目结舌。他不仅精通英语,还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玩意儿”。

他常常带着鹰或蛐蛐上课,这些“宠物”的出现总是引起课堂的骚动。

有时,他甚至会在课堂上放飞他训练有素的鸽子,或是让蛐蛐在口袋里鸣叫,完全不顾及课堂秩序。

这些行为虽然让他在同学中颇有名气,却也让人觉得他是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然而,人生的转折点在25岁那年突然到来。

王世襄的母亲去世了,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母亲生前一直宠爱他,对他的任性也多有包容。

母亲的离世不仅让王世襄陷入巨大的悲痛,也让他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

他意识到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虚度了大好年华。

这个重大的人生打击成为了王世襄改变自己的契机。

从此,他洗心革面,开始认真学习和研究。

王世襄选择了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这既是对母亲的怀念(他的母亲是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体现。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王世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花费五年时间,查阅大量文献,深入分析古代画作,最终完成了一部70万字的学术著作《中国画论研究》。

这部著作不仅展现出王世襄惊人的学术潜力,也标志着他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转变为一个严谨的学者。

后来,由于战争的原因,王世襄辗转来到重庆。

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学者。

这段经历对王世襄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等人的学识和治学态度给了王世襄很大的启发,他开始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建筑、文物等更广泛的领域。

在重庆期间,王世襄跟随梁思成等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当地的古代建筑。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他实地研究的能力。

正是这段经历,为王世襄日后在文物保护和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宝守护者:王世襄与文物保护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追回在战争期间流失的大量文物。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王世襄担任了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的重要职务,正式开启了他保护国家文物的事业。

这个职务对王世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他必须运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文物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毅力。

在这个岗位上,王世襄的工作成果斐然。

他共追回了七批文物古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日本运回的106箱被掠夺的古籍。

这些古籍不仅数量庞大,其中更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然而,王世襄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追查一位名叫杨宁史的德国文物贩子。

杨宁史在战乱期间大量收购中国文物,意图将这些国宝带出中国。

王世襄深知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开始了艰难的追查工作。

他辗转于北平、天津等多个城市,走访各种可能的线索,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杨宁史的踪迹。

经过一番周旋和交涉,王世襄最终成功从杨宁史手中追回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240件青铜器和20匣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宝物。

这次成功的追回行动不仅挽救了大量国宝,也让王世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些经历对王世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也见证了文物流失对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严重影响。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的决心,也让他对文物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世襄的这种对文物的珍视和保护意识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自己多年珍藏的大部分文物以低价或捐赠的方式交予国家收藏。

这些文物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明式家具、古代书画和其他艺术品,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王世襄的这一举动,再次展现了他对文化遗产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深知这些文物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应该由国家妥善保管,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和研究。

这种高尚的情操,不仅体现了王世襄作为一个学者的责任感,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个文化守护者的使命感。

一生图“玩”,玩出大师风范

王世襄的一生,可以用“玩”字来概括,但这个“玩”字里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的著作等身,涉及古典家具、园林建筑、书画鉴赏等多个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因其在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王世襄被誉为“活着的国宝”。

他不仅自己研究,还培养了众多文物鉴赏和保护人才,影响深远。

正是这种对“玩”的执着和专注,让王世襄赢得了“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美誉。

回顾王世襄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会玩”不是挥霍无度,而是将兴趣转化为学问,将爱好升华为对国家文化的贡献。

王世襄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玩家”,也证明了一个人如果能把“玩”字玩到极致,其成就足以让千百个普通富二代黯然失色。这,就是王世襄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人生启示。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王世襄》

0 阅读:47
非常盘点

非常盘点

非常盘点:解说历史,盘点精彩,感谢大家支持关注